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分析研究--以桥陵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第12-18页
        1.2.1 国内研究概况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概况第15-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页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解析第18-24页
        1.3.1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3.2 相关概念第19-24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4-25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页
        1.4.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5 研究框架第25-2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27-32页
    2.1 国内外遗产保护理论的发展第27-29页
        2.1.1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概况第27-28页
        2.1.2 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发展概况第28-29页
    2.2 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引入第29页
        2.2.1 整体性保护理念的内涵第29页
        2.2.2 整体保护中的环境要素第29页
    2.3 相关理论基础第29-31页
        2.3.1 动态保护规划理论第29-30页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0页
        2.3.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第30页
        2.3.4 视觉敏感度理论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32-44页
    3.1 唐代帝陵概况第32-33页
    3.2 唐代帝陵保护对象的确定第33页
    3.3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现状第33-37页
        3.3.1 传统的四至距离外扩确定区划边界第34-36页
        3.3.2 以“文物+环境”为基础确定区划边界第36-37页
    3.4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第37-43页
        3.4.1 保护对象不明确、周边范围把握难度大第37-40页
        3.4.2 保护区划界线难以落地、实施管理的可操作性差第40-41页
        3.4.3 缺乏理论和技术支持第41-42页
        3.4.4 遗址区发展建设与遗址保护冲突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方法探讨第44-58页
    4.1 保护区划划定原则第44-45页
    4.2 保护区划划定的程序第45-46页
    4.3 保护区划影响因素分析第46-51页
        4.3.1 保护区划的物质影响要素第47-49页
        4.3.2 保护区划的非物质影响因素第49-51页
    4.4 保护区划方法探讨第51-57页
        4.4.1 保护区划传统方法第51-52页
        4.4.2 保护区划传统方法的不足第52页
        4.4.3 保护区划方法探讨第52-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唐代帝陵保护区划案例研究—以桥陵为例第58-87页
    5.1 桥陵基础研究第58-69页
        5.1.1 基本概况第58页
        5.1.2 文物价值判定第58-59页
        5.1.3 前期调查评估第59-69页
    5.2 桥陵保护区划存在问题分析第69-71页
        5.2.1 保护区划对象确定第69页
        5.2.2 桥陵保护区划现状及保护区划存在问题第69-71页
    5.3 桥陵保护区划范围界定第71-85页
        5.3.1 保护区划调整的依据第71-72页
        5.3.2 桥陵保护区划划定影响因素分析第72-82页
        5.3.3 桥陵保护区划范围界定第82-85页
    5.4 保护管理规定第85-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致谢第94-9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业信贷、财政支农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艺术与儿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