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异氰酸酯/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沥青 | 第11-13页 |
1.3 物理改性剂改性沥青 | 第13-16页 |
1.3.1 聚合物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纳米粘土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物理改性机理 | 第15-16页 |
1.4 化学改性剂改性沥青 | 第16-20页 |
1.4.1 聚合物化学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2 新型化学改性剂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化学改性机理 | 第18-20页 |
1.5 化学改性纳米粘土 | 第20-21页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二异氰酸酯改性纳米粘土的制备及表征 | 第24-43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24-26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24-2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1 二异氰酸酯改性纳米粘土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分析与表征 | 第26-27页 |
2.4 二异氰酸酯改性无机蒙脱土 | 第27-33页 |
2.4.1 二异氰酸酯种类对改性无机蒙脱土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2 反应温度对改性无机蒙脱土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3 改性无机蒙脱土的FT-IR分析 | 第30-31页 |
2.4.4 改性无机蒙脱土的SEM-EDS分析 | 第31-32页 |
2.4.5 改性无机蒙脱土的TG分析 | 第32-33页 |
2.5 二异氰酸酯改性有机蒙脱土 | 第33-37页 |
2.5.1 二异氰酸酯种类对改性有机蒙脱土的影响 | 第33-34页 |
2.5.2 反应温度对改性有机蒙脱土的影响 | 第34-35页 |
2.5.3 改性有机蒙脱土的FT-IR分析 | 第35-36页 |
2.5.4 改性有机蒙脱土的SEM分析 | 第36-37页 |
2.5.5 改性有机蒙脱土的TG分析 | 第37页 |
2.6 二异氰酸酯改性膨胀蛭石 | 第37-41页 |
2.6.1 二异氰酸酯种类对改性膨胀蛭石的影响 | 第37-38页 |
2.6.2 反应温度对改性膨胀蛭石的影响 | 第38-39页 |
2.6.3 改性膨胀蛭石的FT-IR分析 | 第39-40页 |
2.6.4 改性膨胀蛭石的SEM分析 | 第40页 |
2.6.5 改性膨胀蛭石的TG分析 | 第40-4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改性纳米粘土/沥青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第43-58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3-45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43-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3 改性纳米粘土/沥青材料的制备 | 第45页 |
3.4 分析与表征 | 第45-47页 |
3.4.1 FT-IR分析 | 第45页 |
3.4.2 微观结构表征 | 第45页 |
3.4.3 软化点测试 | 第45页 |
3.4.4 针入度测试 | 第45-46页 |
3.4.5 离析实验 | 第46页 |
3.4.6 UV老化测试 | 第46-47页 |
3.4.7 TG分析 | 第47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5.1 改性沥青的FT-IR分析 | 第47-48页 |
3.5.2 改性沥青的XRD分析 | 第48-49页 |
3.5.3 改性沥青的软化点 | 第49-50页 |
3.5.4 改性沥青的针入度及针入度指数 | 第50-51页 |
3.5.5 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能 | 第51-52页 |
3.5.6 改性沥青的UV老化性能 | 第52-55页 |
3.5.7 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能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改性纳米粘土/沥青材料的改性机理 | 第58-63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 | 第58-61页 |
4.2.1 相容性 | 第58-59页 |
4.2.2 微观结构 | 第59-60页 |
4.2.3 胶体结构变化 | 第60页 |
4.2.4 增强作用 | 第60-61页 |
4.3 改性沥青的UV老化机理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