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公民监督权的概述 | 第15-27页 |
·“监督”在宪法规定中语义的广泛性 | 第15-18页 |
·国家监督 | 第15-16页 |
·公民监督 | 第16-17页 |
·“国家监督”与“公民监督”中“监督”的内涵区别 | 第17-18页 |
·“公民监督权”概念的由来 | 第18-19页 |
·“监督”一词语义的变化 | 第18页 |
·“公民监督权”概念的由来 | 第18-19页 |
·公民监督权的概念 | 第19-21页 |
·广义的公民监督权 | 第19-20页 |
·狭义的公民监督权 | 第20页 |
·本文所取公民监督权的概念 | 第20-21页 |
·公民监督权的性质探讨 | 第21-25页 |
·为实现基本权利而存在的人权 | 第22-24页 |
·公民监督权属于公民的“公权利” | 第24-25页 |
·公民监督权的特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公民监督权的法理基础及价值 | 第27-36页 |
·公民监督权的法理基础 | 第27-32页 |
·人权体系范畴 | 第27-28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8页 |
·制约权力理论 | 第28-32页 |
·公民监督权的价值 | 第32-36页 |
·公民监督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基础 | 第32-33页 |
·公民监督权是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 | 第36-43页 |
·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现实困境 | 第36-39页 |
·我国公民监督意识淡薄 | 第36-37页 |
·我国传统公民监督方式单一,新型监督方式法律保障不够 | 第37页 |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行使界限不明 | 第37-38页 |
·我国公民监督实力不强,合力较弱 | 第38页 |
·我国公民监督的层次较低 | 第38-39页 |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现实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9-43页 |
·我国公民监督权利法律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第40页 |
·我国公民监督权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 第40-41页 |
·我国公民监督缺乏有力的组织化的监督方式 | 第41页 |
·我国公民社会权利意识不强 | 第41-42页 |
·政府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公民知情权保障不到位,监督权行使的壁垒较高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当代公民监督权 | 第43-50页 |
·加强公民监督权利体系的法制建设 | 第43-46页 |
·加快推进《公民监督法》的立法工作 | 第43-44页 |
·重视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和网络舆论监督立法工作 | 第44-45页 |
·尽快完善保障公民结社自由方面的立法,形成多层级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5-46页 |
·加快全社会对公民监督权认识的转变 | 第46-47页 |
·重视教育,提高公民个人与社团自身素质 | 第46-47页 |
·重视宣传,提高公民个人与社团监督意识 | 第47页 |
·提高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 第47-50页 |
·全面推进“小政府,大社会”管理结构的变革 | 第48页 |
·充分发展群众团体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