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气象灾害论文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选题背景第10-14页
        1.1.1 高温历史背景第12-13页
        1.1.2 高温的危害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8页
        1.2.1 高温的标准及类型第14-15页
        1.2.2 高温的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第15-16页
        1.2.3 高温灾害成因的研究进展第16页
        1.2.4 高温危害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2.5 高温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6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3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3.1 选题意义第18-19页
        1.3.2 理论意义第19页
        1.3.3 实践意义第19页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9-21页
        1.4.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4.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3 技术路线第21页
    1.5 创新之处和可行性分析第21-24页
        1.5.1 新意之处第21-22页
        1.5.2 可行性分析第22-24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24-3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4-27页
        2.1.1 重庆市自然地理特征第24-25页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特征第25-27页
        2.1.3 重庆市历史高温灾害第27页
    2.2 数据来源第27-29页
    2.3 研究方法第29-36页
第3章 重庆市高温的基本特征与成因第36-54页
    3.1 重庆市高温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第36-50页
        3.1.1 重庆高温日的时间分布特征第36-43页
        3.1.2 重庆高温日的空间分布特征第43-47页
        3.1.3 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温类型第47-50页
    3.2 重庆市高温灾害多发的成因第50-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4章 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第54-66页
    4.1 高温日数-频率分析第54-61页
    4.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第61-64页
        4.2.1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第61页
        4.2.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第61-62页
        4.2.3 重庆市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第62-64页
    4.3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第66-80页
    5.1 重庆市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思路与方法第66-67页
        5.1.1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思路第66-67页
        5.1.2 基本评价单元第67页
        5.1.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第67页
    5.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67-71页
        5.2.1 指导原则第67页
        5.2.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第67-71页
    5.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模糊物元评价结果第71-77页
        5.3.1 高温灾害承灾体暴露性评价结果分析第71-72页
        5.3.2 高温灾害承灾体灾损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第72-73页
        5.3.3 高温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第73-75页
        5.3.4 高温灾害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80页
第6章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第80-86页
    6.1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思路与方法第80-81页
        6.1.1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第80页
        6.1.2 基本评价单元第80页
        6.1.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第80-81页
    6.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第81-82页
        6.2.1 指导原则第81页
        6.2.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81页
        6.2.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第81-82页
    6.3 重庆市高温灾害模糊风险评价与结果第82-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86-90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86-88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致谢第96-98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跨境电商进口商品购买力的分析研究--以中国邮政速递北京航空口岸数据为例
下一篇:TGF-β1/Smad3在博来霉素肺纤维化大鼠EndMT中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