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1.1.1 高温历史背景 | 第12-13页 |
1.1.2 高温的危害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高温的标准及类型 | 第14-15页 |
1.2.2 高温的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3 高温灾害成因的研究进展 | 第16页 |
1.2.4 高温危害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5 高温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2.6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3.3 实践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1.5 创新之处和可行性分析 | 第21-24页 |
1.5.1 新意之处 | 第21-22页 |
1.5.2 可行性分析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24-3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2.1.1 重庆市自然地理特征 | 第24-25页 |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特征 | 第25-27页 |
2.1.3 重庆市历史高温灾害 | 第27页 |
2.2 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第3章 重庆市高温的基本特征与成因 | 第36-54页 |
3.1 重庆市高温类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50页 |
3.1.1 重庆高温日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36-43页 |
3.1.2 重庆高温日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43-47页 |
3.1.3 基于人体舒适度指数的高温类型 | 第47-50页 |
3.2 重庆市高温灾害多发的成因 | 第50-5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4章 高温灾害危险性分析 | 第54-66页 |
4.1 高温日数-频率分析 | 第54-61页 |
4.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 | 第61-64页 |
4.2.1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思路 | 第61页 |
4.2.2 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61-62页 |
4.2.3 重庆市高温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 第62-6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 第66-80页 |
5.1 重庆市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思路与方法 | 第66-67页 |
5.1.1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66-67页 |
5.1.2 基本评价单元 | 第67页 |
5.1.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67页 |
5.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67-71页 |
5.2.1 指导原则 | 第67页 |
5.2.2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67-71页 |
5.3 高温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模糊物元评价结果 | 第71-77页 |
5.3.1 高温灾害承灾体暴露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5.3.2 高温灾害承灾体灾损敏感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73页 |
5.3.3 高温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3.4 高温灾害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6章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 | 第80-86页 |
6.1 重庆市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思路与方法 | 第80-81页 |
6.1.1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思路 | 第80页 |
6.1.2 基本评价单元 | 第80页 |
6.1.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第80-81页 |
6.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 第81-82页 |
6.2.1 指导原则 | 第81页 |
6.2.2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81页 |
6.2.3 高温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 第81-82页 |
6.3 重庆市高温灾害模糊风险评价与结果 | 第82-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90页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6-88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