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绪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 文章结构及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金融同业业务概述 | 第17-21页 |
2.1 金融同业业务概念概述 | 第17页 |
2.2 金融同业业务的类型 | 第17-18页 |
2.2.1 根据交易对手划分 | 第17页 |
2.2.2 根据交易场所划分 | 第17-18页 |
2.2.3 根据会计科目划分 | 第18页 |
2.2.4 根据业务性质划分 | 第18页 |
2.3 金融同业业务的功能 | 第18-19页 |
2.4 发展金融同业业务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2.4.1 流动性管理需要 | 第19页 |
2.4.2 金融融合的需要 | 第19页 |
2.4.3 金融脱媒的需要 | 第19页 |
2.4.4 扩大利润来源的需要 | 第19-21页 |
第3章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3.1 北京农商银行概况 | 第21页 |
3.2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现状 | 第21-24页 |
3.3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存在问题 | 第24-27页 |
3.3.1 产品创新不足 | 第24页 |
3.3.2 交易对手单一 | 第24-25页 |
3.3.3 业务资质不全 | 第25页 |
3.3.4 同业授信过于粗放 | 第25-26页 |
3.3.5 FTP制度有待优化 | 第26-27页 |
3.3.6 系统支持不足 | 第27页 |
3.4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障碍 | 第27-29页 |
3.4.1 专业人才不足 | 第27页 |
3.4.2 经营理念有待转变 | 第27-28页 |
3.4.3 风控水平亟待提高 | 第28页 |
3.4.4 薪酬激励机制缺失 | 第28-29页 |
第4章 其他银行机构金融同业业务介绍 | 第29-34页 |
4.1 农业银行同业授信 | 第29-30页 |
4.2 兴业银行同业客户策略 | 第30页 |
4.3 工商银行FTP定价 | 第30-32页 |
4.4 同业资产对比 | 第32-34页 |
第5章 北京农商银行金融同业业务发展SWOT分析 | 第34-44页 |
5.1 优势分析 | 第34-37页 |
5.1.1 区位优势与行业地位 | 第34页 |
5.1.2 吸收存款能力出众 | 第34-36页 |
5.1.3 同业负债尚有较大空间 | 第36-37页 |
5.2 劣势分析 | 第37-39页 |
5.2.1 资金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 第37页 |
5.2.2 同业客户管理是短板 | 第37-38页 |
5.2.3 同业业务系统支持不足 | 第38页 |
5.2.4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低 | 第38-39页 |
5.3 机会分析 | 第39-40页 |
5.3.1 监管评级提升 | 第39-40页 |
5.3.2 流动性拐点将至 | 第40页 |
5.4 威胁分析 | 第40-43页 |
5.4.1 净息差持续收窄 | 第41页 |
5.4.2 农商银行数量迅速攀升 | 第41-43页 |
5.5 SWOT矩阵分析 | 第43-44页 |
第6章 北京农商银行发展同业业务对策 | 第44-51页 |
6.1 改善业务结构 | 第44页 |
6.2 加强业务创新 | 第44-45页 |
6.3 加速资质申请 | 第45页 |
6.4 优化FTP制度 | 第45-46页 |
6.5 扩大同业负债 | 第46页 |
6.6 做实同业授信 | 第46-47页 |
6.6.1 制定年度同业客户策略 | 第46-47页 |
6.6.2 不断改进内部评级系统 | 第47页 |
6.6.3 细化同业客户审查审批标准 | 第47页 |
6.6.4 完善同业授信流程 | 第47页 |
6.6.5 加强团队建设 | 第47页 |
6.7 推进系统建设 | 第47-48页 |
6.8 化竞争为合作 | 第48-49页 |
6.9 完善保障措施 | 第49-51页 |
6.9.1 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 第49页 |
6.9.2 以树立企业文化契机,转变经营理念 | 第49页 |
6.9.3 不断提升风控水平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