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第14-15页 |
1.3 研究现状及仍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粘弹性阻尼器及其算法模型 | 第19-25页 |
2.1 粘弹性阻尼器 | 第19-21页 |
2.2 粘弹性阻尼器的算法模型 | 第21-25页 |
2.2.1 分数微分模型 | 第21-23页 |
2.2.2 数值计算所需参数 | 第23页 |
2.2.3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3-25页 |
第3章 谐振作用下粘弹性阻尼器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 | 第25-39页 |
3.1 温度相关性 | 第25-29页 |
3.2 频率相关性 | 第29-34页 |
3.3 应变幅值相关性 | 第34-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单层钢框架结构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 | 第39-53页 |
4.1 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的单层结构 | 第39-40页 |
4.2 单层结构算例模型 | 第40-41页 |
4.3 单层结构推覆分析 | 第41页 |
4.4 地震动的选取 | 第41-43页 |
4.5 单层结构地震响应 | 第43-51页 |
4.5.1 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 第43-44页 |
4.5.2 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加速度反应 | 第44-45页 |
4.5.3 单层结构能量分配 | 第45-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多层钢框架结构附加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性能研究 | 第53-75页 |
5.1 某12层钢框架结构算例模型 | 第53-54页 |
5.2 恢复力特性及振动微分方程 | 第54-55页 |
5.3 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63页 |
5.3.1 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位移反应 | 第56-58页 |
5.3.2 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绝对加速度反应 | 第58-60页 |
5.3.3 允许层间位移角的验算 | 第60-62页 |
5.3.4 不同地震动作用下的剪力反应 | 第62-63页 |
5.4 能量分配 | 第63-70页 |
5.4.1 阻尼器滞回曲线 | 第68页 |
5.4.2 结构滞回曲线 | 第68-70页 |
5.5 缩减结构 | 第70-73页 |
5.5.1 缩减结构恢复力特性 | 第70-71页 |
5.5.2 缩减结构滞回曲线及层间位移角 | 第71-7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多层钢框架的粘弹性阻尼器布设方式及阻尼投放量的研究 | 第75-85页 |
6.1 粘弹性阻尼器不同布设方式的比较 | 第75-77页 |
6.1.1 不同工况的最大位移比较 | 第75-76页 |
6.1.2 不同工况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较 | 第76-77页 |
6.1.3 不同工况的最大层间位移比较 | 第77页 |
6.2 不同粘弹性阻尼器投放量的影响 | 第77-82页 |
6.2.1 不同阻尼器投放量的结构最大位移比较 | 第77-78页 |
6.2.2 不同阻尼器投放量的结构最大绝对加速度比较 | 第78-79页 |
6.2.3 不同阻尼器投放量的结构最大层间位移比较 | 第79-82页 |
6.3 验证 | 第82-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一、结论 | 第85-86页 |
二、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1 计算粘弹性阻尼器产生的力 | 第91-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