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组织、银行论文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问题与背景第9-11页
    1.2 研究目的与价值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5页
        1.3.1 国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1.3.2 国内文献综述第13-15页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15-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17页
        1.4.2 研究结构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8-19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页
        1.5.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第2章 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及影响第19-35页
    2.1 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第19-20页
    2.2 影子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第20-31页
        2.2.1 影子银行产生原因第21-23页
        2.2.2 影子银行主要结构第23-28页
        2.2.3 中美影子银行对比第28-31页
    2.4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第31-35页
        2.4.1 影子银行对金融深化的影响第32页
        2.4.2 影子银行对金融创新的影响第32-33页
        2.4.3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33-35页
第3章 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第35-47页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经典理论第35-38页
        3.1.1 利率传导机制第35页
        3.1.2 资产价格机制第35-36页
        3.1.3 汇率传导机制第36-37页
        3.1.4 信贷传导机制第37-38页
    3.2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第38-42页
        3.2.1 金融市场主导型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第38-39页
        3.2.2 金融中介主导型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第39-42页
    3.3 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第42-43页
    3.4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第43-47页
        3.4.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第43-44页
        3.4.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第44-45页
        3.4.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体系的影响第45-47页
第4章 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第47-59页
    4.1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第47-48页
    4.2 模型设计和变量选择第48-50页
        4.2.1 模型设计第48-49页
        4.2.2 变量选择第49-50页
    4.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第50-57页
        4.3.1 ADF平稳性检验第50-51页
        4.3.2 协整关系检验第51-52页
        4.3.3 模型稳定性检验第52页
        4.3.4 脉冲响应第52-54页
        4.3.5 方差分解第54-57页
    4.4 实证结果小结第57-59页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59-63页
    5.1 研究结论第59-60页
        5.1.1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水平较低第59页
        5.1.2 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第59-60页
    5.2 政策建议第60-63页
        5.2.1 完善利率价格形成机制第60页
        5.2.2 强化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第60-61页
        5.2.3 创新货币政策调控思路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致谢第67-69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甜菜夜蛾中肠钙粘蛋白的Cry蛋白受体功能分析
下一篇:异常审计费用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