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图录 | 第10-11页 |
表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背景介绍 | 第12-17页 |
·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学术背景 | 第13-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境外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26页 |
·自由区概述 | 第19-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0页 |
·国际组织介绍 | 第20-21页 |
·现行自由区框架 | 第21-22页 |
·FTZ 和FTA 的辨析 | 第22-24页 |
·境外自由贸易园区的分类 | 第24-25页 |
·完全自由贸易园区 | 第24页 |
·准自由贸易园区 | 第24-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26-37页 |
·发展历程 | 第26-31页 |
·保税区 | 第26-27页 |
·出口加工区 | 第27-28页 |
·保税物流园区 | 第28页 |
·跨境工业区 | 第28-29页 |
·保税港区 | 第29-30页 |
·综合保税区 | 第30-31页 |
·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比 | 第31-33页 |
·共同特征 | 第31-32页 |
·功能及政策差异 | 第32-33页 |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趋势 | 第33-36页 |
·面临主要问题 | 第33-34页 |
·以上海综合保税区为代表的整合方向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自由度评价模型及比较分析 | 第37-61页 |
·模型的构建原则 | 第37页 |
·构建自由度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综合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园区的自由度比较 | 第39-60页 |
·市场准入自由 | 第40-45页 |
·企业经营自由 | 第45-47页 |
·货物进出口自由 | 第47-51页 |
·贸易结算自由 | 第51-54页 |
·企业用工自由 | 第54-57页 |
·企业税赋程度 | 第57-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运用对应分析法针对两种自由区进行差别化研究 | 第61-77页 |
·对应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61-64页 |
·对应分析法简介 | 第61-62页 |
·对应分析法的数学原理 | 第62-63页 |
·对应分析法的评价工具 | 第63-64页 |
·运用对应分析法针对案例进行评价 | 第64-71页 |
·对我国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71-76页 |
·应分阶段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 | 第71-72页 |
·加强整合力度,明确各区域自身定位 | 第72-73页 |
·重视软环境建设,进一步开放自由度 | 第73-75页 |
·大力推广新型贸易术语,符合国际惯例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80页 |
·总结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附录1 我国主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分布概况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