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序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10页 |
1.1.1 政策支撑 | 第8-9页 |
1.1.2 课题支撑 | 第9页 |
1.1.3 研究支撑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当前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绿化存在的问题 | 第10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4.2 实地调研法 | 第11页 |
1.4.3 评价分析法 | 第11页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3页 |
1.5.1 文献研究的创新 | 第11-12页 |
1.5.2 分类研究的创新 | 第12页 |
1.5.3 模式研究的创新 | 第12页 |
1.5.4 评价研究的创新 | 第12-13页 |
1.6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2.1 旅游型乡村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1.1 国外旅游型乡村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1.2 国内旅游型乡村研究综述 | 第14页 |
2.2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2.2.1 国外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2.2 国内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3 乡村绿化模式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2.3.1 国外乡村绿化模式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3.2 国内乡村绿化模式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2.4 乡村绿化景观评价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2.4.1 国外乡村绿化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 第25-26页 |
2.4.2 国内乡村绿化景观评价研究综述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分析 | 第30-34页 |
3.1 旅游型美丽乡村 | 第30页 |
3.1.1 旅游型美丽乡村的概念 | 第30页 |
3.1.2 旅游型美丽乡村的特点 | 第30页 |
3.1.3 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分类 | 第30页 |
3.2 旅游主导下的乡村点状公共空间 | 第30-33页 |
3.2.1 乡村公共空间 | 第30-31页 |
3.2.2 乡村点状公共空间 | 第31-33页 |
3.3 绿化模式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调研分析 | 第34-37页 |
第五章 绿化模式总结 | 第37-95页 |
5.1 南京市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37-48页 |
5.1.1 附属型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37-39页 |
5.1.2 功能型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39-42页 |
5.1.3 交通型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42-46页 |
5.1.4 景观型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46-48页 |
5.2 南京市各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及样本对照 | 第48-90页 |
5.2.1 江宁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48-60页 |
5.2.2 高淳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60-68页 |
5.2.3 六合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68-75页 |
5.2.4 溧水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75-81页 |
5.2.5 浦口区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总结 | 第81-90页 |
5.3 南京市点状公共空间调研样本植物名录 | 第90-95页 |
5.3.1 乔木 | 第90-92页 |
5.3.2 灌木 | 第92-93页 |
5.3.3 草本 | 第93-94页 |
5.3.4 水生植物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绿化景观评价 | 第95-109页 |
6.1 评价方法选取 | 第95页 |
6.2 构建南京旅游型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评价模型 | 第95-101页 |
6.2.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96-97页 |
6.2.2 南京旅游型乡村点状公共空间绿化模式评价因子权重值 | 第97-101页 |
6.3 综合评价指标评分 | 第101-109页 |
6.3.1 指标评分统计 | 第101-107页 |
6.3.2 指标分数分析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109-113页 |
7.1 文章总结 | 第109-111页 |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 第111-112页 |
7.3 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