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 | 第16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特点 | 第16-17页 |
2.2 互联网金融相关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2.2.1 金融视角的基础理论 | 第17页 |
2.2.2 互联网视角的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2.3 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供求分析及存在问题 | 第19-25页 |
3.1 互联网金融下农村金融的界定与特点 | 第19页 |
3.1.1 农村金融的界定 | 第19页 |
3.1.2 农村金融的特点 | 第19页 |
3.2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供求分析 | 第19-22页 |
3.2.1 供给分析 | 第19-20页 |
3.2.2 贷款需求 | 第20页 |
3.2.3 储蓄需求 | 第20-22页 |
3.3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3.3.1 金融服务的基础条件薄弱 | 第22页 |
3.3.2 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 第22页 |
3.3.3 金融机构竞争力不足 | 第22页 |
3.4 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农村金融中的前景分析 | 第22-25页 |
3.4.1 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需求群体增加 | 第22-24页 |
3.4.2 财政扶持政策的出台 | 第24页 |
3.4.3 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永济市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及SWOT分析 | 第25-38页 |
4.1 永济市概况 | 第25页 |
4.2 永济市农村互联网金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25-30页 |
4.2.1 指标选择 | 第25页 |
4.2.2 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4.2.3 方法与模型选择 | 第26-28页 |
4.2.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4.2.5 结论 | 第29-30页 |
4.3 永济市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SWOT分析 | 第30-38页 |
4.3.1 竞争的优势 | 第30-32页 |
4.3.2 自身的劣势 | 第32-34页 |
4.3.3 发展的机遇 | 第34-36页 |
4.3.4 面临的挑战 | 第36页 |
4.3.5 结论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经验 | 第38-44页 |
5.1 巴西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经验 | 第38-39页 |
5.2 美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经验 | 第39-40页 |
5.3 日本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经验 | 第40-41页 |
5.4 国外经验及主要启示 | 第41-43页 |
5.4.1 实行小组联保模式控制风险 | 第41页 |
5.4.2 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 第41-42页 |
5.4.3 运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 | 第42页 |
5.4.4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5.5 国内互联网金融在农村金融发展经验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永济市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4-46页 |
6.1 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 第44页 |
6.2 完善监管制度,降低互联网风险 | 第44-45页 |
6.3 提高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竞争力 | 第45-46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