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2.1 化学电源简介 | 第14-16页 |
2.2 化学电源分类 | 第16页 |
2.3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6-19页 |
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19-24页 |
2.4.1 层状结构LiMO_2正极材料 | 第19-22页 |
2.4.2 尖晶石结构LiMn_2O_4正极材料 | 第22-23页 |
2.4.3 橄榄石型LiMPO_4正极材料 | 第23-24页 |
2.5 富锂层状固溶体材料 | 第24-33页 |
2.5.1 富锂层状材料的初始结构 | 第26-27页 |
2.5.2 富锂层状材料的充放电机理 | 第27-30页 |
2.5.3 富锂层状材料在循环中的结构演变 | 第30-32页 |
2.5.4 富锂层状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2-33页 |
2.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33-38页 |
2.7 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38-42页 |
3 实验部分 | 第42-47页 |
3.1 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 | 第42-43页 |
3.2 实验中采用的设备与测试方法 | 第43-44页 |
3.2.1 活性物质制作设备 | 第43页 |
3.2.2 物化性能测试及表征手段 | 第43-44页 |
3.3 实验电极的制备及半电池组装 | 第44-45页 |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及方法 | 第45-47页 |
4 一维纳米纤维状与颗粒状富锂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第47-59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材料制备部分 | 第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4.3.1 纳米纤维状材料和颗粒状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48-52页 |
4.3.2 纳米纤维状材料与颗粒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5页 |
4.3.3 富锂材料首次充放电过程的分段循环伏安法研究 | 第55-56页 |
4.3.4 不同维度富锂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计算 | 第56-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5 花瓣状纳米片富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9-68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材料制备部分 | 第59-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7页 |
5.3.1 不同焙烧条件下制得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60-63页 |
5.3.2 不同焙烧条件下制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65页 |
5.3.3 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极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 第65页 |
5.3.4 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极的交流阻抗法研究 | 第65-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6 富锂材料的稀酸浸出处理及其氧还原机理研究 | 第68-75页 |
6.1 引言 | 第68页 |
6.2 材料制备部分 | 第68-69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69-74页 |
6.3.1 稀酸浸出前后材料的形貌分析 | 第69-70页 |
6.3.2 若酸浸出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70-72页 |
6.3.3 氧还原机理的原位循环伏安法分析 | 第72-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7 富锂材料的表面BF_4~-离子嵌入及其结构调控机理研究 | 第75-91页 |
7.1 引言 | 第75-76页 |
7.2 材料制备部分 | 第7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76-90页 |
7.3.1 处理前后材料的初始态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76-80页 |
7.3.2 处理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80-83页 |
7.3.3 处理前后电极在循环中的电压降研究 | 第83-85页 |
7.3.4 表面处理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85-9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8.1 本文结论 | 第91-92页 |
8.2 创新点 | 第92-93页 |
8.3 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4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4-11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