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多维度合成与局域结构调控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2-14页
2 文献综述第14-42页
    2.1 化学电源简介第14-16页
    2.2 化学电源分类第16页
    2.3 锂离子电池概述第16-19页
    2.4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第19-24页
        2.4.1 层状结构LiMO_2正极材料第19-22页
        2.4.2 尖晶石结构LiMn_2O_4正极材料第22-23页
        2.4.3 橄榄石型LiMPO_4正极材料第23-24页
    2.5 富锂层状固溶体材料第24-33页
        2.5.1 富锂层状材料的初始结构第26-27页
        2.5.2 富锂层状材料的充放电机理第27-30页
        2.5.3 富锂层状材料在循环中的结构演变第30-32页
        2.5.4 富锂层状材料的研究进展第32-33页
    2.6 选题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8页
    2.7 实施方案及技术路线第38-42页
3 实验部分第42-47页
    3.1 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第42-43页
    3.2 实验中采用的设备与测试方法第43-44页
        3.2.1 活性物质制作设备第43页
        3.2.2 物化性能测试及表征手段第43-44页
    3.3 实验电极的制备及半电池组装第44-45页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设备及方法第45-47页
4 一维纳米纤维状与颗粒状富锂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第47-59页
    4.1 引言第47-48页
    4.2 材料制备部分第4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8-58页
        4.3.1 纳米纤维状材料和颗粒状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48-52页
        4.3.2 纳米纤维状材料与颗粒状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52-55页
        4.3.3 富锂材料首次充放电过程的分段循环伏安法研究第55-56页
        4.3.4 不同维度富锂材料的锂离子扩散系数计算第56-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5 花瓣状纳米片富锂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第59-68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材料制备部分第59-6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5.3.1 不同焙烧条件下制得材料的形貌与结构分析第60-63页
        5.3.2 不同焙烧条件下制得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63-65页
        5.3.3 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极的循环伏安法研究第65页
        5.3.4 不同荷电状态下电极的交流阻抗法研究第65-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6 富锂材料的稀酸浸出处理及其氧还原机理研究第68-75页
    6.1 引言第68页
    6.2 材料制备部分第68-6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9-74页
        6.3.1 稀酸浸出前后材料的形貌分析第69-70页
        6.3.2 若酸浸出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0-72页
        6.3.3 氧还原机理的原位循环伏安法分析第72-74页
    6.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7 富锂材料的表面BF_4~-离子嵌入及其结构调控机理研究第75-91页
    7.1 引言第75-76页
    7.2 材料制备部分第76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76-90页
        7.3.1 处理前后材料的初始态结构与形貌分析第76-80页
        7.3.2 处理前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80-83页
        7.3.3 处理前后电极在循环中的电压降研究第83-85页
        7.3.4 表面处理的作用机理分析第85-90页
    7.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8 结论与展望第91-94页
    8.1 本文结论第91-92页
    8.2 创新点第92-93页
    8.3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4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第104-110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炉渣热态改质对其铁组分回收与胶凝活性影响的研究
下一篇:氧气高炉气—固两相流的物理和数学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