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重庆某高层的超限分析和梁式转换层抗震影响因素分析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主要符号第12-13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超限高层建筑的判定及超限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1.1 超限高层的审查和判定第13-16页
        1.1.2 超限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第17-19页
    1.3 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第19-20页
        1.3.1 转换层结构概述第19-20页
        1.3.2 梁式转换层简介第20页
        1.3.3 高位转换的特点第20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3页
2 工程项目的结构设计及超限判别第23-37页
    2.1 工程概述第23页
    2.2 荷载第23-25页
        2.2.1 竖向荷载第23-24页
        2.2.2 风荷载第24页
        2.2.3 雪荷载第24页
        2.2.4 地震作用第24-25页
    2.3 结构材料第25-26页
        2.3.1 混凝土第25页
        2.3.2 钢筋第25-26页
    2.4 结构布置及性能目标第26-32页
        2.4.1 结构布置第26页
        2.4.2 主要构件尺寸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第26-31页
        2.4.3 抗震设计参数第31页
        2.4.4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第31-32页
    2.5 结构超限检查及对策第32-35页
        2.5.1 结构超限检查第32-34页
        2.5.2 结构超限对策第34-35页
    2.6 本章小结第35-37页
3 超限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第37-83页
    3.1 分析软件和模型第37-39页
        3.1.1 分析软件第37-38页
        3.1.2 分析模型第38-39页
    3.2 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性能分析第39-51页
        3.2.1 分析概述第39页
        3.2.2 多遇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第39-47页
        3.2.3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结果第47-51页
    3.3 设防地震下的结构性能分析第51-60页
        3.3.1 分析概述第51页
        3.3.2 分析参数取值第51页
        3.3.3 设防地震下不屈服分析结果第51-53页
        3.3.4 设防地震下的构件补充验算第53-60页
    3.4 罕遇地震下的结构性能分析第60-80页
        3.4.1 分析概述第60页
        3.4.2 Pushover分析简介第60-62页
        3.4.3 Midas Building的Pushover功能第62-64页
        3.4.4 罕遇地震下Pushover分析结果第64-80页
    3.5 加强措施第80-81页
    3.6 本章小结第81-83页
4 梁式转换层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83-101页
    4.1 梁式转换层的设计第83-87页
        4.1.1 转换层结构的设计原则第83-84页
        4.1.2 转换梁的设计第84-85页
        4.1.3 转换层楼板的设计第85-86页
        4.1.4 转换柱的设计第86-87页
    4.2 转换梁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第87-91页
        4.2.1 分析模型简介第87页
        4.2.2 转换梁刚度变化对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第87-88页
        4.2.3 转换梁刚度变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第88-91页
    4.3 转换层楼板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第91-95页
        4.3.1 分析模型简介第91页
        4.3.2 质量分布第91-92页
        4.3.3 转换层楼板厚度变化对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第92-93页
        4.3.4 转换层楼板厚度变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第93-95页
    4.4 转换层下框支层刚度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第95-100页
        4.4.1 分析模型简介第95-96页
        4.4.2 框支层刚度变化对结构振动性能的影响第96-97页
        4.4.3 框支层刚度变化对结构地震作用的影响第97-100页
    4.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1-103页
    5.1 结论第101-102页
    5.2 展望第102-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机研究
下一篇:基于LabVIEW的旋转机械振动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