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6-2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时代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26-37页 |
一、“时代”释义 | 第26-28页 |
二、时代的基本判断 | 第28-29页 |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性 | 第29-3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 第29-30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前提条件 | 第30-32页 |
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32-3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的时代化 | 第32-3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化 | 第3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回应时代课题的时代化 | 第34-37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 第37-45页 |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在要求 | 第37-3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自觉实践性的体现 | 第37-3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鲜明时代性的体现 | 第38页 |
(三) 马克思主义严格科学性的体现 | 第38-39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全面开放性的体现 | 第39页 |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39-40页 |
(一) 时代主题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 | 第39-40页 |
(二) 时代内容发展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要求 | 第40页 |
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 | 第40-4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理论与时代的动态统一 | 第40-41页 |
(二) 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提出时代化要求 | 第41页 |
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 | 第41-4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和要求 | 第41-4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45-59页 |
一、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 第45-4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时代性的理论体系 | 第45页 |
(二)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其现实性提出新要求 | 第45-46页 |
二、彰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 第46-48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是时代化研究的着力点 | 第46-47页 |
(二) 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 第47-48页 |
三、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 第48-54页 |
(一)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 第48-50页 |
(二) 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 第50-53页 |
(三)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第53-54页 |
四、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 | 第54-57页 |
(一)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54-55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应对“四大考验”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55-57页 |
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 第57-5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 第57-5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既不能超越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 | 第58-59页 |
第四章 不同时代主题下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论主张阐释 | 第59-67页 |
一、“战争与革命”主题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体现 | 第59-63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观 | 第59-60页 |
(二) 列宁的时代观 | 第60-61页 |
(三) 毛泽东的时代观 | 第61-63页 |
二、“和平与发展”主题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体现 | 第63-67页 |
(一) 邓小平的时代观 | 第64-65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 | 第65-67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验和教训 | 第67-80页 |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化的逻辑起点 | 第67-6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 第6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 第67-69页 |
二、解放思想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不竭动力 | 第69-7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是解放思想的理论成果 | 第69-70页 |
(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 第70-71页 |
三、直面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内容 | 第71-74页 |
(一) 直面时代课题是时代化的主线 | 第71-72页 |
(二) 马克思主义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 第72-74页 |
四、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体条件 | 第74-76页 |
(一)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时代化的源泉 | 第74-75页 |
(二)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时代化的动力 | 第75-76页 |
五、“三化”协同推进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机制保障 | 第76-80页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 第76-77页 |
(二) 中国共产党在“三化”的协同推进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第77-80页 |
第六章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80-91页 |
一、面临的问题 | 第80-84页 |
(一) 极“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 第80-8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功利性”运用 | 第81页 |
(三) 以时代的变化来遮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 第81-83页 |
(四)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面临着主流文化的边缘化危机 | 第83页 |
(五) 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解为“纯学术”的理论活动 | 第83-84页 |
二、成因分析 | 第84-91页 |
(一) “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挑战 | 第84-87页 |
(二) 多元多样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冲击 | 第87-88页 |
(三) 传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认识的局限性 | 第88-91页 |
第七章 大力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探索 | 第91-112页 |
一、树立创新意识,在理论创新中推进时代化 | 第91-95页 |
(一) 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 | 第91-93页 |
(二) 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起来 | 第93-95页 |
二、树立全球意识,在准确把握世界大势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95-99页 |
(一) 深刻审视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 第96-97页 |
(二)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 第97-99页 |
三、树立开放意识,在吸纳世界文明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99-102页 |
(一) 注重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 第99-101页 |
(二) 注重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 | 第101-102页 |
四、树立问题意识,在回答时代课题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102-105页 |
(一) 创新性回答时代课题 | 第102页 |
(二) 创造性解决时代问题 | 第102-105页 |
五、树立实践意识,结合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105-109页 |
(一)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第105-106页 |
(二) 依托改革开放平台不断给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活力 | 第106-109页 |
六、树立结合意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与表达方式辩证统一中推进时代化 | 第109-112页 |
(一) 创新改进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 | 第109-110页 |
(二) 创造改进马克思主义话语风格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完成的课题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