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感应-电弧复合热源螺柱焊技术简介 | 第9-11页 |
1.2.1 电弧螺柱焊技术原理 | 第9-10页 |
1.2.2 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原理 | 第10-11页 |
1.2.3 感应-电弧复合热源螺柱焊 | 第11页 |
1.3 国内外螺柱焊技术及其机器人自动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11-13页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内容 | 第13-15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课题创新内容 | 第14页 |
1.4.3 实验方案设计 | 第14-15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2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工作站优化 | 第16-23页 |
2.1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工作站机头的小型化优化设计 | 第16-22页 |
2.1.1 螺柱焊接机头设计思路 | 第16页 |
2.1.2 螺柱焊枪及感应热源固定设计 | 第16-19页 |
2.1.3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工作站焊枪结构优化 | 第19-21页 |
2.1.4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工作站自动送料机构设计 | 第21-22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焊的工艺实验 | 第23-35页 |
3.1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螺柱焊试验材料 | 第23-24页 |
3.2 感应-拉弧机器人自动螺柱焊试验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4-26页 |
3.2.1 感应加热时间温度参数的确定 | 第24-25页 |
3.2.2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25-26页 |
3.3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工艺实验 | 第26-34页 |
3.3.1 685中碳调质高强钢感应-拉弧机器人工艺实验 | 第26-28页 |
3.3.2 616中碳调质高强钢感应-拉弧机器人工艺实验 | 第28-30页 |
3.3.3 675中碳调质高强钢感应-拉弧机器人工艺实验 | 第30页 |
3.3.4 603中碳调质高强钢感应-拉弧机器人工艺实验 | 第30-33页 |
3.3.5 不同位置及模拟车体的焊接工艺实验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实验 | 第35-46页 |
4.1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35-41页 |
4.1.1 685和616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35-38页 |
4.1.2 603和675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38-41页 |
4.2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力学性能实验 | 第41-45页 |
4.2.1 冲击韧性实验设计 | 第41页 |
4.2.2 不同牌号的中碳调质钢复合热源螺柱焊的冲击实验 | 第41-42页 |
4.2.3 不同板厚的中碳调质钢复合热源螺柱焊的冲击韧性实验 | 第42-43页 |
4.2.4 冲击试样的断口分析 | 第43-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中碳调质高强钢的复合热源冷裂纹发展及萌生研究 | 第46-58页 |
5.1 中碳调质高强钢中冷裂纹产生的原因及检测手段 | 第46-48页 |
5.1.1 感应-拉弧螺柱焊中裂纹的产生原因 | 第46页 |
5.1.2 声发射检测方法 | 第46-47页 |
5.1.3 声发射检测的定位方法 | 第47-48页 |
5.2 二维箱体应力模拟实验及残余应力检测 | 第48-52页 |
5.2.1 复合热源螺柱焊及螺柱焊残余应力测量 | 第48-49页 |
5.2.2 二维箱体的应力状态模拟 | 第49-52页 |
5.3 二维应力模拟下的675、685中碳调质钢声发射检测 | 第52-57页 |
5.3.1 声发射模拟实验设计 | 第52-53页 |
5.3.2 685二维箱体的声发射模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5.3.3 675声发射模拟实验 | 第55-5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