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竹土司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金竹土司的来源与族属 | 第17-29页 |
第一节 金竹土司的来源 | 第17-23页 |
一、金竹与夜郎 | 第17-21页 |
二、金竹与金姓 | 第21-23页 |
第二节 金竹土司的族属 | 第23-29页 |
一、家族归属 | 第23-26页 |
二、族别变迁 | 第26-29页 |
第二章 金竹土司的设置与发展 | 第29-52页 |
第一节 元朝金竹土司的设置 | 第29-36页 |
一、设置的背景 | 第29-30页 |
二、设置的过程 | 第30-34页 |
三、设置的影响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金竹土司与明王朝的关系 | 第36-45页 |
一、归附明王朝 | 第36-38页 |
二、与明王朝互动 | 第38-45页 |
第三节 金竹土司建置与辖区的演变 | 第45-52页 |
一、建置沿革 | 第45-47页 |
二、辖区演变 | 第47-50页 |
三、治所迁移 | 第50-52页 |
第三章 金竹土司的机构与制度 | 第52-63页 |
第一节 金竹土司的机构 | 第52-56页 |
一、职官设置 | 第52-56页 |
二、军事组织机构 | 第56页 |
第二节 金竹土司的制度 | 第56-63页 |
一、承袭制度 | 第56-60页 |
二、贡赋制度 | 第60-63页 |
第四章 金竹土司的改流与转型 | 第63-82页 |
第一节 金竹土司自请献土设流 | 第64-71页 |
一、自请改流的背景 | 第64-68页 |
二、自请改流的过程 | 第68-69页 |
三、自请改流的影响 | 第69-71页 |
第二节 金竹土司式微与绝袭 | 第71-74页 |
一、广顺州土知州的承袭 | 第71-72页 |
二、末代安抚使的绝袭 | 第72-74页 |
第三节 金竹土司的转型 | 第74-82页 |
一、转型的原因 | 第74-76页 |
二、转型的表现 | 第76-79页 |
三、转型的影响 | 第79-82页 |
第五章 金竹土司及金氏家族的文化遗存 | 第82-92页 |
第一节 土司遗址 | 第82-84页 |
一、金竹屯 | 第82-84页 |
二、“金筑夜郎侯”金镛墓 | 第84页 |
第二节 石刻文献 | 第84-89页 |
一、茂成桥碑记 | 第85页 |
二、淡埜先生墓志铭 | 第85-87页 |
三、金秀松墓志铭 | 第87-89页 |
第三节 金氏口承 | 第89-92页 |
一、“金竹扰朝” | 第89-90页 |
二、天马山传奇 | 第90页 |
三、金、得、梁姓不吃“心”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103页 |
一、《广顺州志·建置沿革表》 | 第97-100页 |
二、清代金氏人物传记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