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治理研究
——以昆明机床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2.1 财务舞弊动因的相关研究 | 第9-10页 |
1.2.2 财务舞弊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2.3 财务舞弊识别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4 财务舞弊治理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5 文献述评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 第16-18页 |
1.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2 本文的局限性 | 第17-18页 |
第2章 财务舞弊的理论概述 | 第18-25页 |
2.1 财务舞弊的概念及类型 | 第18页 |
2.1.1 财务舞弊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财务舞弊的类型 | 第18页 |
2.2 财务舞弊的特征 | 第18-20页 |
2.3 财务舞弊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 第20-21页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1-22页 |
2.3.3 博弈理论 | 第22页 |
2.3.4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3.5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2.4 财务舞弊的后果 | 第23-25页 |
2.4.1 危害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 第23页 |
2.4.2 损害利益相关者权益 | 第23-24页 |
2.4.3 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 第24-25页 |
第3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案例概述 | 第25-36页 |
3.1 昆明机床公司概况 | 第25-28页 |
3.1.1 昆明机床公司简介 | 第25-26页 |
3.1.2 昆明机床的组织结构 | 第26页 |
3.1.3 昆明机床的财务状况 | 第26-28页 |
3.2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第28-29页 |
3.3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手段分析 | 第29-32页 |
3.3.1 虚增收入 | 第29-30页 |
3.3.2 虚减管理费用 | 第30-31页 |
3.3.3 虚构存货 | 第31页 |
3.3.4 小结 | 第31-32页 |
3.4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后果分析 | 第32-36页 |
3.4.1 公司层面 | 第32-33页 |
3.4.2 投资者层面 | 第33-34页 |
3.4.3 其他利益相关者层面 | 第34-36页 |
第4章 昆明机床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 第36-51页 |
4.1 道德品质因子 | 第36页 |
4.2 舞弊动机因子 | 第36-44页 |
4.2.1 业绩目标实现困难 | 第36-38页 |
4.2.2 避免戴帽及退市 | 第38-39页 |
4.2.3 资金压力与再融资需求 | 第39-44页 |
4.3 潜在的舞弊机会因子 | 第44-48页 |
4.3.1 治理层监督机制失效 | 第44-46页 |
4.3.2 内部监督体系失效 | 第46-47页 |
4.3.3 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 第47-48页 |
4.4 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因子 | 第48-49页 |
4.4.1 监事会形同虚设 | 第48页 |
4.4.2 外部审计机构未勤勉尽责 | 第48-49页 |
4.4.3 外部环境监管薄弱 | 第49页 |
4.5 舞弊被发现后的惩罚因子 | 第49-51页 |
第5章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分析 | 第51-58页 |
5.1 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 第51-52页 |
5.2 拓宽融资渠道并优化退市制度 | 第52-53页 |
5.2.1 关注定增融资和可转债 | 第52页 |
5.2.2 消除退市标准的规避空间 | 第52-53页 |
5.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53-55页 |
5.3.1 优化股权结构 | 第53页 |
5.3.2 健全董事会制度 | 第53-54页 |
5.3.3 强化监事会功能 | 第54页 |
5.3.4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 第54-55页 |
5.4 完善财务舞弊的发现机制 | 第55-56页 |
5.4.1 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 第55页 |
5.4.2 加强国资委及证监会的监管 | 第55-56页 |
5.5 加大财务舞弊处罚力度 | 第56-58页 |
5.5.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6-57页 |
5.5.2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 第57-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8-60页 |
6.1 结论 | 第58-59页 |
6.2 启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