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太白花岗岩岩体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 | 第9-12页 |
1.2 商丹断裂带 | 第12-13页 |
1.3 秦岭花岗岩 | 第13-14页 |
1.4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4-16页 |
1.5 主要的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20页 |
2.1 区域地层 | 第17-18页 |
2.2 太白岩体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样品和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3.1 样品 | 第20-21页 |
3.2 分析方法 | 第21-24页 |
3.2.1 样品前制备 | 第21-22页 |
3.2.2 锆石原位U-Pb分析 | 第22页 |
3.2.3 主量元素测试 | 第22页 |
3.2.4 微量元素测试 | 第22-24页 |
第四章 LA-ICP-MS锆石U-Pb年龄 | 第24-27页 |
4.1 锆石CL图像 | 第24页 |
4.2 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中锆石U-Pb年龄 | 第24-27页 |
第五章 地球化学 | 第27-38页 |
5.1 太白岩体的主量元素 | 第28-30页 |
5.1.1 五里峡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28页 |
5.1.2 下板寺岩体主量元素特征 | 第28页 |
5.1.3 红崖河花岗岩主量元素特征 | 第28-30页 |
5.2 太白岩体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30-38页 |
5.2.1 五里峡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30-34页 |
5.2.2 下板寺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34-36页 |
5.2.3 红崖河花岗岩微量元素特征 | 第36-38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38-45页 |
6.1 形成时代 | 第38页 |
6.2 岩石类型及成因 | 第38-40页 |
6.3 构造环境 | 第40-4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