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6页 |
1 富马酸二甲酯及其作理用机理 | 第14-15页 |
2 微丸介绍 | 第15-17页 |
2.1 微丸及其优点 | 第15-16页 |
2.2 微丸的分类 | 第16页 |
2.3 微丸的制备 | 第16-17页 |
2.3.1 离心造粒制备法 | 第16页 |
2.3.2 滚动成丸法 | 第16页 |
2.3.3 沸腾床制粒包衣法 | 第16-17页 |
2.3.4 挤压-滚圆成丸法 | 第17页 |
2.3.5 其他制备微丸方法 | 第17页 |
3 膜控包衣及其膜控包衣材料的介绍 | 第17-20页 |
3.1 包衣技术 | 第17页 |
3.2 膜控包衣材料 | 第17-20页 |
3.2.1 水不溶性聚合物 | 第17-20页 |
3.2.2 水溶性聚合物 | 第20页 |
4 流化床 | 第20-22页 |
5 离心造粒设备简介 | 第22-23页 |
6 实验数据处理 | 第23-25页 |
7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离心造粒工艺以及处方参数的量化筛选 | 第26-35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26页 |
1.1 仪器 | 第26页 |
1.2 试药 | 第26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26-33页 |
2.1 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微丸 | 第26-27页 |
2.1.1 离心造粒法 | 第26页 |
2.1.2 层积制丸法 | 第26-27页 |
2.1.3 空白丸芯的制备流程 | 第27页 |
2.2 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的研究 | 第27-29页 |
2.3 离心造粒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2.4 处方和工艺重现性验证 | 第31页 |
2.5 微丸的粉体学性质考察 | 第31-33页 |
2.5.1 外观 | 第31页 |
2.5.2 圆整度 | 第31-32页 |
2.5.3 堆密度 | 第32页 |
2.5.4 脆碎度 | 第32页 |
2.5.5 收率 | 第32页 |
2.5.6 休止角 | 第32页 |
2.5.7 粒度分布 | 第32-33页 |
2.6 处方工艺的确定 | 第33页 |
3 讨论 | 第33-3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流化床上药工艺和处方参数的筛选 | 第35-52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35页 |
1.1 仪器 | 第35页 |
1.2 试药 | 第35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35-50页 |
2.1 模型药物的选择 | 第35-36页 |
2.2 模型药物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6-39页 |
2.2.1 模型药含量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2.2 最大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36-37页 |
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7-38页 |
2.2.4 药物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38页 |
2.2.5 精密度试验 | 第38页 |
2.2.6 回收率实验 | 第38-39页 |
2.2.7 含量测定 | 第39页 |
2.3 流化床制备模型药含药微丸 | 第39-50页 |
2.3.1 流化床上药的工艺的筛选 | 第39页 |
2.3.2 流化床上药工艺流程 | 第39-41页 |
2.3.3.2 投料量的考察 | 第40-41页 |
2.3.3.3 鼓风压力的考察 | 第41页 |
2.3.3.4 雾化压力 | 第41页 |
2.3.3.5 进液流速的选择 | 第41页 |
2.3.3.6 进风温度的选择 | 第41页 |
2.3.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1-44页 |
2.3.5 流化床上药处方单因素考察 | 第44-47页 |
2.3.5.1 粘合剂的选择 | 第44-45页 |
2.3.5.2 溶媒的选择 | 第45页 |
2.3.5.3 上药溶液的配制 | 第45页 |
2.3.5.4 上药增重的考察 | 第45-46页 |
2.3.5.5 抗黏剂种类及用量的考察 | 第46-47页 |
2.3.6 正交试验优化上药处方 | 第47-49页 |
2.3.7 上药处方的确定和验证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膜控型包衣工艺和处方参数量化筛选 | 第52-78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52-53页 |
1.1 仪器 | 第52页 |
1.2 试药 | 第52-53页 |
2 方法和结果 | 第53-75页 |
2.1 模型药释放度的测定方法 | 第53页 |
2.1.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53页 |
2.1.2 测定条件 | 第53页 |
2.1.3 释放介质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第53页 |
2.1.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53页 |
2.1.3.2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53页 |
2.2 乙基纤维素流化床包衣处方和工艺的考察 | 第53-55页 |
2.2.1 乙基纤维素溶液的配制 | 第54页 |
2.2.2 喷液方式的选择 | 第54页 |
2.2.3 投料量考察 | 第54页 |
2.2.4 鼓风压力考察 | 第54页 |
2.2.5 雾化压力考察 | 第54页 |
2.2.6 包衣流速考察 | 第54-55页 |
2.2.7 进风温度考察 | 第55页 |
2.3 乙基纤维素醇溶液包衣处方的单因素考察 | 第55-68页 |
2.3.1 | 第55-58页 |
2.3.1.1 包衣增重的考察 | 第55-56页 |
2.3.1.2 抗黏剂的用量的考察 | 第56页 |
2.3.1.3 增塑剂用量的考察 | 第56-57页 |
2.3.1.4 抗静电剂的考察 | 第57-58页 |
2.3.1.5 包衣液浓度的考察 | 第58页 |
2.3.2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乙基纤维素醇溶液包衣液处方 | 第58-63页 |
2.3.2.1 综合评分值 | 第59页 |
2.3.2.2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2.3.2.3 模型拟合 | 第60-61页 |
2.3.2.4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第61-63页 |
2.3.2.5 验证实验 | 第63页 |
2.3.3 流化床水溶媒包衣处方和工艺的考察 | 第63-66页 |
2.3.3.1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溶液的配制 | 第64页 |
2.3.3.2 喷液方式的选择 | 第64页 |
2.3.3.3 投料量考察 | 第64页 |
2.3.3.4 鼓风压力考察 | 第64页 |
2.3.3.5 雾化压力考察 | 第64-65页 |
2.3.3.6 包衣流速考察 | 第65页 |
2.3.3.7 进风温度考察 | 第65-66页 |
2.3.4 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包衣液处方的筛选 | 第66-68页 |
2.3.4.1 包衣增重的筛选 | 第66-67页 |
2.3.4.2 增塑剂 | 第67页 |
2.3.4.3 抗黏剂的考察 | 第67页 |
2.3.4.4 致孔剂的考察 | 第67-68页 |
2.3.4.5 抗静电剂考察 | 第68页 |
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工艺 | 第68-75页 |
2.4.1 星点设计 | 第68页 |
2.4.2 综合评分值 | 第68-69页 |
2.4.3 实验设计 | 第69-70页 |
2.4.4 模型拟合 | 第70-71页 |
2.4.5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第71-75页 |
2.4.6 验证实验 | 第75页 |
3 讨论 | 第75-7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富马酸二甲酯膜控型缓释微丸的制备 | 第78-102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78页 |
1.1 仪器 | 第78页 |
1.2 试药 | 第78页 |
2 方法和结果 | 第78-100页 |
2.1 处方前研究 | 第78-81页 |
2.1.1 富马酸二甲酯含量测定方法 | 第78页 |
2.1.2 检测波长的确认 | 第78-79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79页 |
2.1.3 线性关系考察 | 第79页 |
2.1.4 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79-80页 |
2.1.5 精密度考察 | 第80页 |
2.1.6 回收率实验 | 第80-81页 |
2.1.7 含量测定法 | 第81页 |
2.2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81-84页 |
2.2.1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81页 |
2.2.2 测定条件 | 第81页 |
2.2.3 释放介质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 第81-84页 |
2.2.3.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81-82页 |
2.2.3.2 测定法 | 第82页 |
2.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2-83页 |
2.2.3.4 富马酸二甲酯在不同PH介质中的稳定性 | 第83页 |
2.2.3.5 富马酸二甲酯原料药在蒸馏水中溶出考察 | 第83-84页 |
2.3 富马酸二甲酯含药微丸的制备 | 第84-89页 |
2.3.1 离心造粒法制备空白丸芯 | 第84页 |
2.3.2 富马酸二甲酯流化床上药 | 第84页 |
2.3.2.1 上药溶液的配制 | 第84页 |
2.3.3 富马酸二甲酯上药工艺 | 第84-85页 |
2.3.3.1 喷液方式的选择 | 第84页 |
2.3.3.2 投料量的考察 | 第84页 |
2.3.3.3 鼓风压力的考察 | 第84页 |
2.3.3.4 雾化压力 | 第84-85页 |
2.3.3.4 进液流速的选择 | 第85页 |
2.3.3.5 进风温度的选择 | 第85页 |
2.3.4 富马酸二甲酯流化床包衣 | 第85-87页 |
2.3.4.1 Eudragit L30D-55包衣液的配制 | 第85页 |
2.3.4.2 喷液方式的选择 | 第85页 |
2.3.4.3 投料量考察 | 第85页 |
2.3.4.4 鼓风压力考察 | 第85页 |
2.3.4.5 包衣流速考察 | 第85-86页 |
2.3.4.6 雾化压力考察 | 第86页 |
2.3.4.7 进风温度考察 | 第86-87页 |
2.3.5 Eudragit L30D-55水分散体包衣液处方的筛选 | 第87-89页 |
2.3.5.1 包衣液浓度的考察 | 第87页 |
2.3.5.2 包衣增重的筛选 | 第87-88页 |
2.3.5.3 增塑剂 | 第88页 |
2.3.5.4 抗黏剂的考察 | 第88-89页 |
2.3.5.5 致孔剂的考察 | 第89页 |
2.3.5.6 抗静电剂考察 | 第89页 |
2.4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udragit水分散体包衣处方和工艺 | 第89-100页 |
2.4.1 工艺优化 | 第89-100页 |
2.4.1.1 模型拟合 | 第90-91页 |
2.4.1.2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第91-94页 |
2.4.1.3 工艺验证 | 第94-96页 |
2.4.2.1 模型拟合 | 第96-97页 |
2.4.2.2 效应面优化和预测 | 第97-99页 |
2.4.2.3 处方验证 | 第99-100页 |
3 讨论 | 第100-10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六章 富马酸二甲酯缓释微丸稳定考察 | 第102-107页 |
1 仪器和试药 | 第102页 |
1.1 仪器 | 第102页 |
1.2 试药 | 第102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02-106页 |
2.1 检查项目 | 第102-103页 |
2.1.1 外观性状 | 第102页 |
2.1.2 含量测定 | 第102页 |
2.1.3 释放度测定 | 第102-103页 |
2.2 影响因素试验 | 第103-105页 |
2.2.1 高温试验 | 第103页 |
2.2.2 高湿度试验 | 第103-105页 |
2.2.3 强光照试验 | 第105页 |
2.3 加速试验 | 第105-106页 |
2.4 长期试验 | 第106页 |
3 讨论 | 第10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全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