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氮素污染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 含氮废水的来源 | 第9页 |
1.3 水体中无机氮的危害 | 第9-10页 |
1.3.1 水体中硝酸盐的危害 | 第9-10页 |
1.3.2 水体中氨氮的危害 | 第10页 |
1.4 常见的水体脱氮方法 | 第10-12页 |
1.4.1 水中硝酸盐的处理方法 | 第10-11页 |
1.4.2 水中氨氮的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1.5 光催化脱氮 | 第12-21页 |
1.5.0 光催化原理 | 第12-14页 |
1.5.1 光催化还原水中硝酸盐 | 第14-19页 |
1.5.2 光催化氧化水中氨态氮 | 第19页 |
1.5.3 光催化型燃料电池 | 第19-20页 |
1.5.4 基于二硫化钼复合半导体光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6 选题依据、硏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6.1 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催化剂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2.2.2 催化剂制备 | 第24-26页 |
2.2.3 催化剂表征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2页 |
2.3.1 催化剂形貌分析 | 第27-30页 |
2.3.2 光学性能分析 | 第30-32页 |
2.4 小结 | 第32-33页 |
3 光催化耦合生物阳极还原硝酸盐研究 | 第33-4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6页 |
3.2.1 制备条件对催化电极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3-35页 |
3.2.2 反应器结构及运行条件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3.3.1 耦合体系硝酸盐去除效率及降解产物 | 第36-37页 |
3.3.2 光照和微生物阳极对体系硝酸盐还原效率的提高 | 第37页 |
3.3.3 曝气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空穴清除剂与pH值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5 金属阳离子对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6 复合催化剂硝酸盐还原效果与单一TiO_2还原效果对比 | 第40页 |
3.3.7 硝酸盐还原机理分析 | 第40-42页 |
3.3.8 催化电极重复性实验 | 第42页 |
3.3.9 还原体系产电性能分析 | 第42-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水中氨氮光催化氧化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2.1 反应器结构与运行条件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3.1 助催化剂负载量与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光催化降解氨氮效果研究 | 第47-48页 |
4.3.3 氨氮氧化效率及其氧化产物分析 | 第48-49页 |
4.3.4 催化剂负载量对电极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4.3.5 不同PH对催化电极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6 不同光照强度对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7 不同曝气种类对去除氨氮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8 光催化氧化氨氮机理研究 | 第53-54页 |
4.3.9 催化电极重复性分析 | 第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