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细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对前体物排放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细颗粒物化学组成的数值模拟第14-26页
        1.2.1 细颗粒物化学组成模拟概述第14-17页
        1.2.2 有机气溶胶的传统模拟方法第17-20页
        1.2.3 有机气溶胶多级氧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第20-26页
    1.3 细颗粒物与大气污染排放的快速响应关系第26-29页
        1.3.1 敏感性分析第26-27页
        1.3.2 数学统计方法第27-28页
        1.3.3 响应表面模型第28-29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9-32页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0页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0-32页
第2章 有机气溶胶多级氧化实验的数值模拟第32-67页
    2.1 二维挥发性区间模型第32-35页
    2.2 传统前体物生成SOA的老化实验的数值模拟第35-57页
        2.2.1 SOA老化实验第35-38页
        2.2.2 模型设置第38-44页
        2.2.3 甲苯SOA老化实验模拟结果第44-48页
        2.2.4 a-蒎烯SOA老化实验模拟结果第48-51页
        2.2.5 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第51-55页
        2.2.6 用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参数化方案第55-57页
    2.3 一次有机气溶胶老化实验的数值模拟第57-66页
        2.3.1 一次有机气溶胶老化实验第57-59页
        2.3.2 模型设置第59-62页
        2.3.3 一次有机气溶胶老化实验模拟结果第62-64页
        2.3.4 用于三维数值模拟的参数化方案第64-66页
    2.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3章 大气环境中有机气溶胶的数值模拟第67-106页
    3.1 CMAQ/2D-VBS空气质量模拟系统第67-77页
        3.1.1 CMAQ/2D-VBS模型开发第67-70页
        3.1.2 中国2010年排放清单的建立第70-73页
        3.1.3 模拟系统的设置第73-77页
    3.2 模型系统的校验第77-90页
        3.2.1 模拟结果与HR-To F-AMS观测数据的对比第77-82页
        3.2.2 模拟结果与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的对比第82-90页
    3.3 有机气溶胶多级氧化过程的影响分析第90-100页
        3.3.1 有机气溶胶浓度和O:C值第90-95页
        3.3.2 各污染物类别的贡献第95-100页
    3.4 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第100-105页
        3.4.1 敏感性情景的设计第100-103页
        3.4.2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讨论第103-105页
    3.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4章 PM2.5及其组分与污染物排放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第106-146页
    4.1 扩展的响应表面模型开发第106-115页
        4.1.1 建模思路第106-108页
        4.1.2 模型构建第108-113页
        4.1.3 模型局限性第113-115页
    4.2 长三角地区ERSM的构建第115-119页
        4.2.1 长三角地区细颗粒物污染模拟与校验第115-117页
        4.2.2 控制变量选取和控制情景设计第117-119页
    4.3 长三角地区ERSM的可靠性校验第119-124页
        4.3.1 外部验证第119-122页
        4.3.2 等值线验证第122-124页
    4.4 长三角地区PM_(2.5)及其组分的非线性源解析第124-134页
        4.4.1 PM_(2.5) 的非线性源解析第124-128页
        4.4.2 二次无机气溶胶的非线性源解析第128-131页
        4.4.3 有机气溶胶的非线性源解析第131-134页
    4.5 PM2.5 污染控制情景分析第134-144页
        4.5.1 污染物排放情景预测第134-140页
        4.5.2 污染物排放情景对PM_(2.5)的影响评估第140-142页
        4.5.3 PM_(2.5) 浓度达标情景分析第142-144页
    4.6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146-149页
    5.1 结论第146-147页
    5.2 建议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附录A 气象参数模拟结果的校验第170-172页
附录B O_3模拟结果的校验第172-174页
附录C PM_(2.5)浓度日内变化的校验第174-176页
附录D ERSM建模过程中两个假设的合理性论证第176-180页
    式(4-6)与式(4-7)之间假设的合理性第176-177页
    式(4-10)与式(4-11)之间假设的合理性第177-18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80-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下滑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H公司对Z市中心城区燃气市场项目投资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