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7-2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核心主张及评价 | 第24-31页 |
2.1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 第24-26页 |
2.1.1 过度消费导致自然资源快消,人与自然间矛盾激化 | 第25页 |
2.1.2 个人主义价值观加重对自然的掠夺、人的极度异化与社会危机 | 第25-26页 |
2.1.3 二元对立割裂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 第26页 |
2.1.4 机械世界观加剧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 | 第26页 |
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主张 | 第26-28页 |
2.2.1 确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生态价值观 | 第27页 |
2.2.2 揭示生态危机根源,主张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 第27-28页 |
2.2.3 以“生产性正义”取代“分配性正义” | 第28页 |
2.3 生态马克思主义评价 | 第28-31页 |
2.3.1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 第28-30页 |
2.3.2 生态马克思主义可能面临的挑战 | 第30-31页 |
第3章 中国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 | 第31-40页 |
3.1 中国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第31-33页 |
3.1.1 中国从环境保护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 第31-33页 |
3.1.2 中国自环境保护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的特点 | 第33页 |
3.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溯源 | 第33-37页 |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第34-35页 |
3.2.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 | 第35-37页 |
3.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 | 第37-40页 |
3.3.1 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态思想并未在中国得到良好应用 | 第37页 |
3.3.2 发展的短视行为严重,经济发展模式亟待改革 | 第37-39页 |
3.3.3 政府、企业、公众、媒体尚未达到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良好的联动 | 第39-40页 |
第4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意义 | 第40-45页 |
4.1 消除二元对立,消除异化,构建全方位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40-44页 |
4.1.1 生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基础 | 第40-41页 |
4.1.2 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 第41页 |
4.1.3 生态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属性 | 第41-42页 |
4.1.4 生态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保障 | 第42-43页 |
4.1.5 生态科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支撑 | 第43页 |
4.1.6 生态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 | 第43-44页 |
4.2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变短视性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44页 |
4.3 构建全社会多主体联动的生态文明行动网 | 第44-45页 |
第5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 第45-52页 |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塑造生态型思维方式 | 第45-46页 |
5.2 改革财税体制及政绩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46-47页 |
5.3 变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为现实,加强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47-52页 |
5.3.1 政府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48-49页 |
5.3.2 企业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49页 |
5.3.3 公众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49-50页 |
5.3.4 媒体生态文明行为建设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