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锂原电池的概述 | 第11-17页 |
1.2.1 锂原电池的原理 | 第12页 |
1.2.2 锂原电池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3 锂原电池的组成 | 第13-15页 |
1.2.4 几类常见锂原电池 | 第15-17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 第17-23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发展 | 第18页 |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特性 | 第18-20页 |
1.3.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分类 | 第20-21页 |
1.3.4 LiCoO_2正极材料 | 第21-23页 |
1.4 脱锂态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7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和表征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7-28页 |
2.2 脱锂态Li_(1-x)CoO_2的制备实验 | 第28-30页 |
2.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28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8-30页 |
2.3 脱锂态Li_(1-x)CoO_2的表征方法 | 第30-32页 |
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ICP-AES) | 第30-31页 |
2.3.2 X射线衍射法(XRD) | 第31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法(SEM) | 第31页 |
2.3.4 热重分析法(TGA) | 第31-32页 |
2.4 放电性能测试实验 | 第32-34页 |
2.4.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32页 |
2.4.2 实验步骤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脱锂度Li_(1-x)CoO_2正极材料性能 | 第35-48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LiCoO_2原粉理化性能参数 | 第35-36页 |
3.3 化成电池充电曲线分析 | 第36页 |
3.4 脱锂态Li_(1-x)CoO_2的表征 | 第36-42页 |
3.4.1 SEM形貌分析 | 第36-37页 |
3.4.2 元素组成分析 | 第37-38页 |
3.4.3 XRD物相分析 | 第38-40页 |
3.4.4 热稳定性分析 | 第40-42页 |
3.5 放电性能测试 | 第42-46页 |
3.5.1 首次放电测试 | 第42-44页 |
3.5.2 循环放电测试 | 第44-45页 |
3.5.3 倍率放电测试 | 第45-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放电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9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正交实验分析 | 第48-50页 |
4.2.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8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4.3 单因素实验分析 | 第50-57页 |
4.3.1 化成过程充电电流大小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2 化成过程导电剂用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3 涂布过程粘结剂用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4 极片干燥工艺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存储性能研究 | 第59-66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Li_(0.45)CoO_2粉末的存储性能 | 第59-61页 |
5.2.1 空气气氛、Ar气氛以及真空环境中存储性能 | 第59-60页 |
5.2.2 真空环境中室温及加速老化条件下存储性能 | 第60-61页 |
5.3 Li-Li_(0.45)CoO_2电池的存储性能 | 第61-64页 |
5.3.1 电池存储过程容量衰减机理 | 第62页 |
5.3.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4页 |
5.4 作为储备式电池的潜在应用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总结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