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有机框架(MOFs)在锂(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锂离子电池第10-16页
        1.1.1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第11-12页
        1.1.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2-14页
        1.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4-16页
    1.2 钠离子电池第16-18页
        1.2.1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6-17页
        1.2.2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7-18页
    1.3 金属有机框架概述第18-22页
        1.3.1 金属有机框架的应用领域第19-20页
        1.3.2 金属有机框架在锂(钠)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综述第20-22页
    1.4 本论文的出发点和创新之处第22-24页
第二章 镍基金属有机框架(MOF-Ni)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4-32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5页
        2.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2 MOF-Ni样品的合成第25页
        2.2.3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25页
        2.2.4 测试电池的装配第25页
        2.2.5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5页
    2.3 MOF-Ni的物理表征第25-29页
        2.3.1 MOF-Ni的晶相第25-27页
        2.3.2 MOF-Ni的形貌第27-28页
        2.3.3 MOF-Ni的红外光谱图和热重分析曲线第28-29页
        2.3.4 MOF-Ni的XPS图第29页
    2.4 MOF-Ni的电化学性能第29-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钙基金属有机框架(Ca_2BTEC)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32-44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部分第32-34页
        3.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第32-33页
        3.2.2 Ca_2BTEC的合成第33页
        3.2.3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33页
        3.2.4 测试电池的装配第33-34页
        3.2.5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4页
    3.3 Ca_2BTEC的物理表征第34-37页
        3.3.1 Ca_2BTEC的晶相第34页
        3.3.2 Ca_2BTEC和Ca_2BTEC·6H_2O的红外光谱图第34-35页
        3.3.3 Ca_2BTEC和Ca_2BTEC·6H_2O的热重分析曲线第35-36页
        3.3.4 Ca_2BTEC和Ca_2BTEC·6H_2O的微观形貌第36-37页
    3.4 Ca_2BTEC的电化学性能第37-42页
        3.4.1 Ca_2BTEC的循环伏安曲线和充放电曲线第37页
        3.4.2 Ca_2BTEC的循环性能、倍率性能和不同循环圈数阻抗测试第37-38页
        3.4.3 Ca_2BTEC·6H_2O的循环性能第38-39页
        3.4.4 Na_4BTEC的循环性能第39-40页
        3.4.5 Ca_2BTEC优异储钠性能解释第40-41页
        3.4.6 Ca_2BTEC储钠机理第41-42页
    3.5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利用MOFs的吸附性合成Na_2Mn_3O_7作为钠离子电池新型正极材料第44-53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4.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第45页
        4.2.2 Na_2Mn_3O_7的合成第45-46页
        4.2.3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46页
        4.2.4 测试电池的装配第46页
        4.2.5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6页
    4.3 Na_2Mn_3O_7的物理表征第46-48页
        4.3.1 不同温度煅烧的Na_2Mn_3O_7样品XRD第46-47页
        4.3.2 不同温度煅烧的Na_2Mn_3O_7样品的微观形貌第47-48页
    4.4 不同煅烧温度得到的Na_2Mn_3O_7样品的电化学行为第48-50页
    4.5 Na_2Mn_3O_7的储钠机理探究第50-51页
    4.6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5.1 工作总结第53页
    5.2 工作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6页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6-68页
致谢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静电纺丝技术构建非酶传感界面的研究
下一篇:枳和资阳香橙等4种柑橘砧木的耐盐耐硼性差异及其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