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岩溶路基综合勘察治理技术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岩溶勘察技术 | 第12-13页 |
1.2.2 岩溶危险预测与风险评估 | 第13-14页 |
1.2.3 岩溶病害治理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17-22页 |
2.1 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2.2 自然地理条件 | 第18-19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2.2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2.2.3 地震动参数 | 第19页 |
2.3 工程地质条件 | 第19-22页 |
2.3.1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3.2 地层岩性 | 第20页 |
2.3.3 地质构造 | 第20-21页 |
2.3.4 水文地质 | 第21-22页 |
第3章 岩溶路基综合勘察方法及优化 | 第22-36页 |
3.1 概述 | 第22页 |
3.1.1 岩溶路基勘察目的 | 第22页 |
3.1.2 岩溶路基勘察任务 | 第22页 |
3.2 岩溶路基勘察方法 | 第22-28页 |
3.2.1 工程地质调查 | 第23-24页 |
3.2.2 遥感解译 | 第24-25页 |
3.2.3 工程钻探 | 第25-26页 |
3.2.4 工程物探 | 第26-28页 |
3.3 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与优化 | 第28-31页 |
3.4 岩溶勘察注意事项 | 第31-32页 |
3.5 新建贵阳北站岩溶路基勘察 | 第32-36页 |
3.5.1 勘察方案 | 第32页 |
3.5.2 勘察方法 | 第32-36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稳定性评价系统 | 第36-54页 |
4.1 岩溶路基危害分类 | 第36-38页 |
4.1.1 岩溶水 | 第36页 |
4.1.2 岩溶塌陷 | 第36-37页 |
4.1.3 岩溶洞穴 | 第37-38页 |
4.2 岩溶路基稳定性评价因子及原则 | 第38-43页 |
4.2.1 评价原则 | 第38-39页 |
4.2.2 评价因子分析 | 第39-43页 |
4.3 综合评价系统 | 第43-54页 |
4.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 第43-44页 |
4.3.2 层次分析法步骤 | 第44-48页 |
4.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8-51页 |
4.3.4 评价系统模型 | 第51-54页 |
第5章 新建贵阳北站岩溶路基稳定性评价 | 第54-65页 |
5.1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54-62页 |
5.1.1 评价分区 | 第54-55页 |
5.1.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5-59页 |
5.1.3 评价因素指标定量评分 | 第59-61页 |
5.1.4 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61-62页 |
5.2 评价结果对比 | 第62-65页 |
第6章 岩溶路基危害综合治理方法 | 第65-71页 |
6.1 不同危害治理方法 | 第65-68页 |
6.1.1 岩溶水 | 第65-66页 |
6.1.2 岩溶塌陷 | 第66-67页 |
6.1.3 岩溶洞穴 | 第67-68页 |
6.2 贵阳北站岩溶路基工程处理 | 第68-71页 |
6.2.1 工程处理 | 第68-69页 |
6.2.2 注意事项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