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1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 第11-16页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基础 | 第11-13页 |
·自然科学基础 | 第11页 |
·哲学理论渊源 | 第11-13页 |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13-15页 |
·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13-14页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中国的发展 | 第14-15页 |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问题 | 第15-16页 |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蕴 | 第16-26页 |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人类中心主义机械论自然观的扬弃 | 第16-17页 |
·非人类中心主义有机论自然观的修正 | 第17-18页 |
·自然观的有机统一 | 第18-19页 |
·“人化自然”的特征 | 第19-22页 |
·自然的对象性价值 | 第19-20页 |
·对象性活动 | 第20-21页 |
·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 第21-22页 |
·人与自然对象性活动的原则 | 第22-26页 |
·对象性活动的“有所为” | 第22-23页 |
·对象性活动的“有所不为” | 第23-24页 |
·“为”与“不为”的历史的统一 | 第24-26页 |
第3章 环境道德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 | 第26-33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基础 | 第26-27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伦理基础 | 第27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类型 | 第27-28页 |
·环境价值观教育 | 第27-28页 |
·环境道德观教育 | 第28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28-30页 |
·素质教育 | 第29页 |
·全民教育 | 第29页 |
·终身教育 | 第29-30页 |
·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策思考 | 第30-33页 |
·加快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第30页 |
·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提高公民教育水平 | 第30-31页 |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公民积极参与 | 第31页 |
·从法律上明确环境权,为提高环境道德意识提供法律保障 | 第31页 |
·倡导生态消费,树立理性消费观 | 第31-33页 |
第4章 时代呼唤环境道德教育 | 第33-38页 |
·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 第33页 |
·环境道德教育理论的价值 | 第33-35页 |
·物质价值 | 第34页 |
·精神价值 | 第34-35页 |
·人的价值 | 第35页 |
·当代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意义 | 第35-38页 |
·有利于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 第35页 |
·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5-37页 |
·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