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

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的民族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4页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12-15页
        1.1.1 研究缘起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概念界定第15-20页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5-16页
        1.2.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20页
    1.3 研究综述、思路及方法第20-34页
        1.3.1 研究综述第20-30页
        1.3.2 研究思路第30-32页
        1.3.3 研究方法第32-34页
第二章 舟曲泥石流灾害地点自然与人文概述第34-49页
    2.1 自然人文环境概述第34-47页
        2.1.1 舟曲的地理位置第34-39页
        2.1.2 舟曲的自然环境第39-42页
        2.1.3 人.与族群第42-47页
    2.2 舟曲泥石流发生地自然环境第47-49页
        2.2.1 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地形地质概况第47-49页
        2.2.2 气候在此次泥石流中的催化作用第49页
第三章 舟曲泥石流灾害背景、过程及原因第49-68页
    3.1 舟曲自然灾害的历史第49-56页
        3.1.1 暴雨灾害第50-51页
        3.1.2 泥石流灾害第51-52页
        3.1.3 地震灾害第52-53页
        3.1.4 冰雹灾害第53-55页
        3.1.5 滑坡灾害第55页
        3.1.6 干旱灾害第55-56页
    3.2 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第56-62页
        3.2.1 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第57-60页
        3.2.2 生命损失情况第60-61页
        3.2.3 财产损失情况第61-62页
    3.3 灾害原因解读第62-68页
        3.3.1 灾害原因之一:自然脆弱性第63-65页
        3.3.2 灾害原因之二:自然与社会交互形成的次生性脆弱性第65-67页
        3.3.3 灾害原因之三:社会脆弱性第67-68页
第四章 受灾群体问题第68-102页
    4.1 受灾职业群体与族群第68-78页
        4.1.1 受灾的职业群体第69-74页
        4.1.2 受灾的族群第74-78页
    4.2 灾后安置点概述第78-85页
        4.2.1 老城区安置点(馨苑小区)第78-80页
        4.2.2 峰迭新区第80-83页
        4.2.3 兰州新区安置点第83-84页
        4.2.4 安置点入住情况总结第84-85页
    4.3 灾后不同职业与群体面临的多种变迁问题第85-102页
        4.3.1 生计问题第87-91页
        4.3.2 居住问题第91-96页
        4.3.3 社会问题第96-99页
        4.3.4 信仰问题第99-102页
第五章 受灾群体灾后恢复重建问题第102-128页
    5.1 受灾群体灾后恢复重建的成就第102-114页
        5.1.1 政府在恢复重建中的决策作用及其贡献第102-109页
        5.1.2 各种社会力量的“协调”作用第109-114页
    5.2 灾后重建引发的次生问题第114-123页
        5.2.1 灾后重建引发的流动问题第114-117页
        5.2.2 灾后重建引发的社会分层问题第117-123页
    5.3 灾后生态重建问题第123-128页
        5.3.1 舟曲县生态安全遭受威胁的原因分析第123-126页
        5.3.2 灾后生态恢复的思考第126-128页
第六章 泥石流灾害的民族学启示第128-148页
    6.1 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互动第128-135页
        6.1.1 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与强大性第128-129页
        6.1.2 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第129-135页
    6.2 地域传统文化中适应与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与经验第135-140页
        6.2.1 藏族传统文化中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第135-137页
        6.2.2 汉族传统中处置自然灾害的智慧第137-140页
    6.3 中国式救灾的利与弊第140-148页
        6.3.1 政府主导性带来的快速与积极响应第140-142页
        6.3.2 受灾群体的主动配合与被动适应第142-143页
        6.3.3 政府与民间互动救灾的良性模式第143-148页
结语第148-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4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4-155页
致谢第155-156页
附录1 藏彝走廊自然灾害历年统计表第156-172页
    附录 1.1 藏彝走廊干旱历年统计表第156-158页
    附录 1.2 藏彝走廊洪涝灾害历年统计表第158-162页
    附录 1.3 藏彝走廊泥石流历年统计表第162页
    附录 1.4 藏彝走廊雨雹历年统计表第162-166页
    附录 1.5 藏彝走廊雪灾历年统计表第166-167页
    附录 1.6 藏彝走廊风灾历年统计表第167-168页
    附录 1.7 藏彝走廊霜冻、低温历年统计表第168-170页
    附录 1.8 藏彝走廊地震灾害历年统计表第170-172页
附录2 河西走廊自然灾害历年统计表第172-188页
    附录 2.1 河西地区干旱历年统计表第172-178页
    附录 2.2 河西走廊干热风历年统计表第178页
    附录 2.3 河西走廊冰雹历史统计表第178-180页
    附录 2.4 河西走廊大风和沙尘暴历年统计表第180-183页
    附录 2.5 河西走廊地震历史纪年统计表第183-185页
    附录 2.6 河西地区暴雨历年统计表第185-186页
    附录 2.7 河西走廊泥石流灾害历年统计表第186-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ME+PANP对患者术后排尿功能及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唐五代敦煌婚丧礼俗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