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钢轨论文

大型钢轨探伤车在朔黄铁路的运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1页
    1.1 引言第9页
    1.2 钢轨常见的伤损第9-12页
        1.2.1 钢轨核伤第10页
        1.2.2 钢轨接头伤损第10-11页
        1.2.3 钢轨纵向水平和垂直裂纹第11页
        1.2.4 钢轨轨底裂纹第11页
        1.2.5 焊缝伤损第11-12页
    1.3 朔黄线2015年钢轨重伤概况第12-14页
        1.3.1 重伤发展的季节性特点第12-13页
        1.3.2 不同线路行别重伤特点第13页
        1.3.3 主要重伤类型第13-14页
    1.4 钢轨探伤检测技术第14-17页
        1.4.1 无损检测的主要几种手段:第14-16页
        1.4.2 钢轨超声波探伤第16页
        1.4.3 钢轨超声波探伤方式第16-17页
    1.5 钢轨超声波探伤在国内的应用及发展情况第17-20页
        1.5.1 第一阶段:超声波探伤技术的引进仿制到自主研制第17页
        1.5.2 第二阶段:全数字式钢轨探伤仪的发展与应用第17-18页
        1.5.3 第三阶段:高速钢轨探伤车的研制和应用第18页
        1.5.4 小型探伤仪的使用情况第18-19页
        1.5.5 国内大型探伤车的使用情况第19-20页
    1.6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20-21页
        1.6.1 研究目的第20页
        1.6.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探伤车运用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第21-30页
    2.1 GCT-80 探伤车工作原理第21页
    2.2 功能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1-22页
        2.2.1 功能特点第21-22页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2页
    2.3 影响探伤车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第22-25页
        2.3.1 轨头伤损第22-24页
        2.3.2 核伤漏检原因分析第24-25页
    2.4 速度对检测的影响第25-27页
        2.4.1 曲线对中试验第25-26页
        2.4.2 对中效果分析第26-27页
    2.5 不同的检测模式造成的局限性第27-28页
        2.5.1 检测模式不一致第27-28页
        2.5.2 检测标准不一致第28页
    2.6 轨头磨耗造成对中不良第28页
    2.7 参数调整对探测的影响第28-30页
        2.7.1 参数的平衡关系第28-29页
        2.7.2 根据线路状况调整参数第29页
        2.7.3 距离补偿第29-30页
第三章 如何提高探伤车的检测质量第30-46页
    3.1 适应研究阶段第30-39页
        3.1.1 理论计算第30页
        3.1.2 静态试验第30-32页
        3.1.3 动态标定第32-33页
        3.1.4 标定钢轨的设计第33-34页
        3.1.5 人工模拟伤损的加工应遵循的原则第34页
        3.1.6 标定试验前的准备第34-35页
        3.1.7 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整第35-36页
        3.1.8 标定第36-38页
        3.1.9 试验结果应用第38-39页
    3.2 改进阶段第39-41页
        3.2.1 检测参数的调整第39-40页
        3.2.2 合理的检测速度第40-41页
        3.2.3 设备改造第41页
        3.2.4 对中系统的调整第41页
    3.3 探轮换能器质量检验第41-44页
        3.3.1 sperry提供的单个换能器性能控制标准第41-42页
        3.3.2 铁科院提供的探轮整体性能控制标准第42-43页
        3.3.3 两套试验方法的比较第43-44页
    3.4 降低破轮的措施第44-46页
        3.4.1 合理运用探轮内压力与探轮下压量的关系第45页
        3.4.2 XF轮向外横向移动第45-46页
第四章 相控阵钢轨探伤车第46-50页
    4.1 相控阵检测技术第46-47页
    4.2 相控阵钢轨探伤车系统第47-48页
    4.3 技术特点和试用性第48-50页
        4.3.1 常见的不同探头结构特点第48页
        4.3.2 相控阵探伤系统的特点第48-49页
        4.3.3 SPERRY1900系统和SPENO相控阵系统的比较第49-50页
第五章 结论第50-52页
    5.1 改善对中效果第50页
    5.2 提高伤损检出第50页
    5.3 探轮换能器质量评价第50页
    5.4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拓扑优化理论的桩式复合地基布桩设计软件开发
下一篇:大跨度桥梁曲线形钢塔整体制造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