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 第12-1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24页 |
1.1 代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 组成型雄甾烷受体与糖脂代谢相关性研究 | 第16-19页 |
1.3 CAR的激活及其配体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案 | 第22-24页 |
第2章 中药提取和hCAR/hPXR激动剂初筛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4-27页 |
2.3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27-30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0-39页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39-41页 |
2.6 结论 | 第41-42页 |
第3章 中药活性成分中hCAR激动剂的筛选与验证 | 第42-70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43-46页 |
3.3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46-5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8-68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68-69页 |
3.6 结论 | 第69-70页 |
第4章 糖异生相关基因质粒的构建及报告基因模型构建 | 第70-98页 |
4.1 引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71-73页 |
4.3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73-86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86-96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96-97页 |
4.6 结论 | 第97-98页 |
第5章 吴茱萸次碱和吴茱萸碱降糖机制研究 | 第98-120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9页 |
5.3 实验步骤及方法 | 第99-102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102-117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117-118页 |
5.6 结论 | 第118-120页 |
论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综述 | 第130-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作者简历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