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现代电网的电能质量问题 | 第12-13页 |
1.2 有源滤波器技术发展方向 | 第13-17页 |
1.2.1 谐波检测基本理论 | 第14页 |
1.2.2 无谐波检测法 | 第14-15页 |
1.2.3 锁相环与级联延迟信号对消滤波器 | 第15页 |
1.2.4 直流电压和电容设计 | 第15-16页 |
1.2.5 电流环控制 | 第16-17页 |
1.3 论文工作以及结构安排 | 第17-20页 |
第二章 APF的模型和功率机理分析 | 第20-36页 |
2.1 谐波检测法的APF数学模型和双闭环控制系统 | 第20-25页 |
2.2 谐波检测法与无谐波检测法 | 第25-31页 |
2.2.1 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 第26-28页 |
2.2.2 两者的等效 | 第28-29页 |
2.2.3 无谐波检测法的实现条件 | 第29-30页 |
2.2.4 两种方法的优势和缺陷 | 第30-31页 |
2.3 无谐波检测法的直流电压随负载波动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2.3.1 负载电流引起的直流电压变化功率机理 | 第31-32页 |
2.3.2 控制机理分析 | 第32-34页 |
2.3.3 设计矛盾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APF的电压环改进方案 | 第36-54页 |
3.1 电压环改进方案设计 | 第36-43页 |
3.1.1 谐波分析法的直流电压波动 | 第36-37页 |
3.1.2 现有技术的解决办法和缺陷 | 第37页 |
3.1.3 控制目标和对象分析 | 第37-41页 |
3.1.4 输入输出变量改进 | 第41-42页 |
3.1.5 网侧电流前馈机理 | 第42页 |
3.1.6 改进方法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3.2 改进方法的简化实现——滤波器设计 | 第43-50页 |
3.2.1 滤波器选择 | 第43-46页 |
3.2.2 DSC级联 | 第46-47页 |
3.2.3 CDSC的结构和计算 | 第47-48页 |
3.2.4 CDSC的软件设计与优化 | 第48-50页 |
3.3 改进方法的简化实现二——逼近算法 | 第50-53页 |
3.3.1 前馈算法的dq0坐标系改进和静止坐标系改进 | 第50-52页 |
3.3.2 渐进算法以及合理性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APF的电流环设计及其对改进方案的影响 | 第54-66页 |
4.1 电流环选择性补偿的控制设计 | 第54-58页 |
4.1.1 电流环设计要求 | 第55页 |
4.1.2 改进PR-bank | 第55-56页 |
4.1.3 PR的离散化过程 | 第56-58页 |
4.2 整个改进算法的评价和分析 | 第58-63页 |
4.2.1 滤波器的动态特性比较 | 第58-60页 |
4.2.2 改进算法的动态过程分析 | 第60-62页 |
4.2.3 改进算法的物理功率意义 | 第62页 |
4.2.4 滤波特性非理想性的影响 | 第62页 |
4.2.5 改进算法与传统谐波检测法的动态特性对比 | 第62-63页 |
4.3 改进方案在三相四线制系统的应用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仿真与实验研究 | 第66-86页 |
5.1 仿真 | 第66-75页 |
5.1.1 仿真参数设计 | 第66-69页 |
5.1.2 仿真动态过程对比 | 第69-71页 |
5.1.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1.4 三相四线制的仿真 | 第73-75页 |
5.2 实验 | 第75-84页 |
5.2.1 实验设计与控制参数介绍 | 第75-77页 |
5.2.2 控制电路的设计 | 第77-80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5.2.4 实验结论分析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6-88页 |
6.1 总结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