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坝支流入汇对水库泥沙淤积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1.2.1 支流入汇河段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外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4 电站引水防沙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5 泥沙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21-2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水库泥沙淤积基本理论 | 第23-33页 |
2.1 泥沙颗粒的受力情况 | 第23-24页 |
2.2 泥沙的起动 | 第24-25页 |
2.3 泥沙的沉速 | 第25-27页 |
2.4 推移质与悬移质运动规律 | 第27-30页 |
2.5 水库泥沙淤积基本规律 | 第30-32页 |
2.5.1 推移质淤积特点 | 第30-32页 |
2.5.2 悬移质淤积特点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库区泥沙二维数值计算分析 | 第33-67页 |
3.1 雅砻江桐子林水电站基本情况 | 第33-40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33页 |
3.1.2 水文泥沙条件 | 第33-40页 |
3.2 二维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0-44页 |
3.2.1 基本方程 | 第40-41页 |
3.2.2 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3.2.3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42-44页 |
3.3 雅砻江桐子林库区二维水流数学模型 | 第44-51页 |
3.3.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第44页 |
3.3.2 各参数的选取 | 第44-47页 |
3.3.3 模型验证 | 第47-51页 |
3.4 雅砻江桐子林库区二维泥沙数学模型 | 第51-55页 |
3.4.1 边界条件 | 第51-53页 |
3.4.2 各参数的选取 | 第53-54页 |
3.4.3 模型验证 | 第54-55页 |
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5页 |
3.5.1 库区淤积量与淤积速率 | 第55-56页 |
3.5.2 库区泥沙淤积形态 | 第56-6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四章 物理模型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 | 第67-99页 |
4.1 物理模型的特点 | 第67-73页 |
4.2 雅砻江桐子林电站模型设计 | 第73-82页 |
4.2.1 模型比尺的确定 | 第73页 |
4.2.2 模型沙的选择 | 第73-74页 |
4.2.3 模型制作 | 第74-75页 |
4.2.4 模型设计的相似条件 | 第75-79页 |
4.2.5 模型相似性验证 | 第79-82页 |
4.3 试验边界条件 | 第82-86页 |
4.3.1 进口水沙条件 | 第82-85页 |
4.3.2 出口水位控制 | 第85-86页 |
4.4 泥沙淤积试验结果分析 | 第86-98页 |
4.4.1 库区泥沙淤积的粒径分布 | 第86-96页 |
4.4.2 电站引水防沙条件 | 第96-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99-101页 |
5.1 结论 | 第99-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附图 | 第107-12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