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19页 |
1.1 菊苣 | 第10页 |
1.2 质体的遗传转化 | 第10-11页 |
1.2.1 质体类型简介 | 第10页 |
1.2.2 质体遗传类型介绍 | 第10-11页 |
1.3 叶绿体遗传转化及方法 | 第11-13页 |
1.3.1 叶绿体转化的概念、相关研究和进展 | 第11-13页 |
1.3.2 叶绿体转化的优点与局限 | 第13页 |
1.4 原生质体简介 | 第13-18页 |
1.4.1 原生质体的概念 | 第13页 |
1.4.2 原生质体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 第13-17页 |
1.4.3 原生质体的不同来源及优点和局限 | 第17-18页 |
1.5 PEG法介导菊苣叶绿体转化和瞬时表达的可行性研究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和材料准备 | 第19-22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0-22页 |
2.2.1 植物材料 | 第20页 |
2.2.2 埃希氏大肠杆菌(E.Coli)菌株及质粒来源 | 第20页 |
2.2.3 实验药品与培养基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实验步骤 | 第22-36页 |
3.1 植物组织培养 | 第22-24页 |
3.1.1 菊苣无菌苗的获得 | 第22页 |
3.1.2 菊苣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22-23页 |
3.1.3 菊苣不定根的诱导与发生 | 第23页 |
3.1.4 菊苣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23-24页 |
3.2 质粒的扩增、提取和纯化 | 第24-27页 |
3.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24页 |
3.2.2 质粒DN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第24页 |
3.2.3 质粒DNA的大量提取 | 第24-26页 |
3.2.4 PEG法纯化质粒DNA | 第26-27页 |
3.4 原生质体的酶解分离、纯化和细胞培养 | 第27-30页 |
3.4.1 菊苣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酶解分离和纯化 | 第27-29页 |
3.4.2 菊苣叶肉细胞原生质体的培养 | 第29-30页 |
3.5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和瞬时表达 | 第30-33页 |
3.5.1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0-32页 |
3.5.2 激光共聚焦检测绿色荧光蛋白的瞬时表达 | 第32-33页 |
3.6 基因枪法轰击菊苣叶片进行叶绿体转化和瞬时表达 | 第33-36页 |
3.6.1 基因枪法轰击菊苣叶片进行瞬时表达 | 第33-35页 |
3.6.2 酶解叶肉细胞并进行激光共聚焦检测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55页 |
4.1 植物组织培养 | 第36-40页 |
4.1.1 灭菌方法对植物萌发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2 菊苣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37-39页 |
4.1.3 菊苣不定根的诱导与发生 | 第39页 |
4.1.4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结果 | 第39-40页 |
4.2 质粒的提取和结果检测 | 第40-42页 |
4.2.1 PEG法纯化质粒DNA产物的检测 | 第40-41页 |
4.2.2 质粒DNA的获得和验证 | 第41-42页 |
4.3 原生质体的酶解和分离纯化 | 第42-47页 |
4.3.1 酶液成分的不同浓度及组合对分离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2 渗透剂浓度对分离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3 酶解时间长短对原生质体活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4 材料不同处理方法的酶解效果差异 | 第46-47页 |
4.4 原生质体的培养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47-50页 |
4.4.1 原生质体在不同成分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对比 | 第47-50页 |
4.4.2 活性炭对于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 第50页 |
4.5 激光共聚焦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结果 | 第50-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