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植物性神经系疾病论文--偏头痛论文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及其受体变化在偏头痛中的作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0页
第1章 前言第10-22页
    1.1 偏头痛简介第10页
    1.2 偏头痛与相关神经肽第10-17页
        1.2.1 偏头痛与CGRP第11-13页
        1.2.2 偏头痛与SP第13-14页
        1.2.3 偏头痛与VIP第14-15页
        1.2.4 偏头痛与PACAP第15-17页
    1.3 神经肽参与偏头痛发病的共同机制第17-21页
        1.3.1 血管扩张机制第17-19页
        1.3.2 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机制第19-20页
        1.3.3 神经源性炎症机制第20-21页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第21页
    1.5 论文结构第21-22页
第2章 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患者外周血PACAP水平的比较及其临床意义第22-33页
    2.1 本章引言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1 研究对象第23-24页
        2.2.2 样本获取第24页
        2.2.3 外周血PACAP水平检测第24页
        2.2.4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24-25页
    2.3 结果第25-30页
        2.3.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及头痛患者的临床特征第25页
        2.3.2 偏头痛与紧张型头痛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ACAP水平的比较第25-26页
        2.3.3 头痛亚组与健康对照组外周血PACAP水平的比较第26-27页
        2.3.4 发作性头痛亚组、慢性头痛亚组间外周血PACAP水平的比较第27-28页
        2.3.5 偏头痛患者外周血PACAP水平与头痛相关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第28-30页
    2.4 本章讨论第30-31页
    2.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3章 PACAP在偏头痛大鼠外周血、三叉神经节以及脑干中的动态改变第33-54页
    3.1 本章引言第33-34页
    3.2 实验材料第34-36页
        3.2.1 实验动物第34页
        3.2.2 主要试剂第34-35页
        3.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5-36页
    3.3 实验方法第36-42页
        3.3.1 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模型的建立第36页
        3.3.2 电刺激模型动物分组及反复刺激过程第36页
        3.3.3 炎性汤化学刺激大鼠上矢状窦旁硬脑膜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3.3.4 化学刺激模型动物分组及反复刺激过程第37页
        3.3.5 眶周痛阈的测定第37-38页
        3.3.6 样本获取第38页
        3.3.7 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三叉神经节及脑干组织PACAP含量第38-39页
        3.3.8 Western-blot检测三叉神经及脑干组织PACAP蛋白的表达量第39-42页
        3.3.9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42页
    3.4 结果第42-51页
        3.4.1 眶周痛阈改变及模型评价第42-44页
        3.4.2 电刺激模型外周血中PACAP的浓度变化第44-45页
        3.4.3 化学刺激模型外周血中PACAP的浓度变化第45-46页
        3.4.4 电刺激模型三叉神经节、脑干中PACAP的含量变化第46-47页
        3.4.5 化学刺激模型三叉神经节、脑干中PACAP的含量变化第47-48页
        3.4.6 Western-blot验证三叉神经节及脑干PACAP蛋白的表达第48-51页
    3.5 本章讨论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PAC1、VPAC1和VPAC2受体在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节以及脑干中的表达改变第54-76页
    4.1 本章引言第54-55页
    4.2 实验材料第55-56页
        4.2.1 实验动物第55页
        4.2.2 主要试剂第55页
        4.2.3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5-56页
    4.3 实验方法第56-59页
        4.3.1 实验动物分组第56页
        4.3.2 Western-blot检测三叉神经及脑干组织PAC1、VPAC1和VPAC2受体蛋白的表达第56页
        4.3.3 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三叉神经及脑干组织PAC1、VPAC1和VPAC2受体mRNA的表达第56-58页
        4.3.4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58-59页
    4.4 结果第59-74页
        4.4.1 两种模型中PAC1受体蛋白的表达改变第59-62页
        4.4.2 两种模型中PAC1受体mRNA的表达改变第62-64页
        4.4.3 两种模型中VPAC1受体蛋白的表达改变第64-67页
        4.4.4 两种模型中VPAC1受体mRNA的表达改变第67-69页
        4.4.5 两种模型中VPAC2受体蛋白的表达改变第69-72页
        4.4.6 两种模型中VPAC2受体mRNA的表达改变第72-74页
    4.5 本章讨论第74-75页
    4.6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5.1 研究总结第76页
    5.2 工作展望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91页
致谢第91-93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土壤六价铬的污染特性、生物可给性及风险评估
下一篇:日化、化纤行业PM2.5及其前驱物VOCs排放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