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四溴双酚A在好氧土壤和硝化活性污泥中的归趋和代谢研究

摘要第7-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6页
    1.1 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简称BFRs)第15-17页
    1.2 四溴双酚A(TBBPA)第17-30页
        1.2.1 四溴双酚A的概况第17-18页
        1.2.2 环境中的TBBPA含量第18-19页
        1.2.3 TBBPA的生态毒理效应第19-21页
        1.2.4 TBBPA在环境中的降解及研究现状第21-30页
    1.3 活性污泥与有机污染物降解第30-32页
    1.4 生物修复第32-33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3-36页
        1.5.1 研究目的第33-34页
        1.5.2 研究内容第34-35页
        1.5.3 创新点第35-36页
    1.6 参考文献第36-46页
第二章 TBBPA在土壤泥浆中的降解、转化及残留第46-73页
    2.1 引言第4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6-50页
        2.2.1 ~(14)C-TBBPA的合成第46-47页
        2.2.2 供试土壤第47页
        2.2.3 纯菌Sphingomonas sp.strain TTNP3静息细胞(resting cells)第47页
        2.2.4 TBBPA在Sphingomonas sp.strain TTNP3静息细胞悬浮液中的降解第47-48页
        2.2.5 TBBPA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第48-49页
        2.2.6 分析方法第49-5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0-66页
        2.3.1 TBBPA在好氧土壤中的归趋第50-55页
        2.3.2 TBBPA代谢物的分析与鉴定第55-60页
        2.3.3 代谢途径第60-63页
        2.3.4 Sphingomonas sp.strain TTNP3对TBBPA在土壤中代谢的影响第63-66页
    2.4 环境意义第66-67页
    2.5 小结第67-69页
    2.6 参考文献第69-73页
第三章 TBBP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转化第73-105页
    3.1 引言第73-74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4-78页
        3.2.1 ~(14)C-TBBPA的合成第74页
        3.2.2 硝化活性污泥第74页
        3.2.3 TBBP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降解转化第74-75页
        3.2.4 TBBPA与亚硝酸盐(NO_2~-)反应的非生物转化第75页
        3.2.5 活性污泥样品的处理第75-76页
        3.2.6 验证污泥中硝代产物的非生物生成第76-77页
        3.2.7 分析方法第77-7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8-97页
        3.3.1 TBBPA在活性污泥中的归趋第78-85页
        3.3.2 TBBP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代谢物第85-93页
        3.3.3 TBBPA的非生物硝化反应第93-96页
        3.3.4 AOMs对TBBP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降解转化的作用第96-97页
    3.4 环境意义第97-98页
    3.5 小结第98-100页
    3.6 参考文献第100-105页
第四章 TBBPA在好氧土壤中的归趋及结合态残留分析第105-131页
    4.1 引言第105-10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106-110页
        4.2.1 ~(14)C-TBBPA的合成第106页
        4.2.2 土壤培养实验第106-107页
        4.2.3 土壤样品的处理第107页
        4.2.4 TBBPA及其代谢物的结合态残留中的酯键和醚键分析第107-109页
        4.2.5 分析方法第109-110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10-126页
        4.3.1 TBBPA在土壤中的归趋第110-111页
        4.3.2 TBBPA在土壤中的代谢产物第111-118页
        4.3.3 TBBPA的结合态残留在土壤腐殖质中的分布第118-121页
        4.3.4 酯键-和醚键-结合态残留第121-126页
    4.4 环境意义第126-127页
    4.5 小结第127-128页
    4.6 参考文献第128-131页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第131-134页
    5.1 结论第131-133页
    5.2 研究展望第133-134页
附录第134-135页
附图第135-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随钻井眼轨迹与测井数据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
下一篇:重庆莴苣土壤氮磷钾丰缺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