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含硫杂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论文创新点摘要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5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3页
        1.2.1 石油污染的产生和危害第12-14页
        1.2.2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第14-15页
        1.2.3 烷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5-16页
        1.2.4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6-18页
        1.2.5 含硫杂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第18-23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3-25页
        1.3.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2 技术路线第24-25页
第二章 含硫杂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第25-50页
    2.1 实验材料第25-27页
        2.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5-27页
        2.1.2 培养基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2.1 样品采集第27页
        2.2.2 二苯并噻吩降解菌的筛选与保藏第27-28页
        2.2.3 降解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第28页
        2.2.4 单菌株的分子鉴定第28页
        2.2.5 降解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第28页
        2.2.6 二苯并噻吩降解菌的培养条件优化第28-29页
        2.2.7 气相色谱法测定DBT浓度第29-30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0-48页
        2.3.1 二苯并噻吩降解混合菌的富集筛选第30页
        2.3.2 二苯并噻吩降解单菌的分离纯化第30-33页
        2.3.3 降解菌株的分子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第33-40页
        2.3.4 单因素对DBT降解率的影响第40-44页
        2.3.5 响应曲面法优化降解菌的培养条件第44-48页
    2.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三章 Pseudomonas sp. LKY-5 对二苯并噻吩的降解特性及代谢途径分析第50-62页
    3.1 实验材料第50-52页
        3.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50-51页
        3.1.2 培养基第51页
        3.1.3 菌源第51-52页
    3.2 实验方法第52-53页
        3.2.1 LKY-5 的扫描电镜观察第52页
        3.2.2 不同初始DBT浓度下LKY-5 的降解特性考察第52页
        3.2.3 DBT降解率的计算第52页
        3.2.4 细胞干重的测定第52页
        3.2.5 GC-MS分析二苯并噻吩代谢产物第52-53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3-61页
        3.3.1 LKY-5 降解菌株的形态观察第53-54页
        3.3.2 不同初始DBT浓度下LKY-5 的降解特性第54-55页
        3.3.3 LKY-5 对DBT的代谢产物分析第55-59页
        3.3.4 LKY-5 对DBT的代谢途径研究第59-61页
    3.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降解底物宽泛性研究及柴油的降解特性分析第62-76页
    4.1 实验材料第62-64页
        4.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62-64页
        4.1.2 培养基第64页
        4.1.3 菌源第64页
        4.1.4 柴油来源第64页
    4.2 实验方法第64-67页
        4.2.1 单一底物和双底物的降解研究第64-65页
        4.2.2 柴油降解率的计算第65-66页
        4.2.3 柴油中硫类型分析第66页
        4.2.4 柴油组分分析第66-67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4页
        4.3.1 单一底物的降解研究第67页
        4.3.2 双底物的降解研究第67-69页
        4.3.3 柴油中不同含硫化合物的降解研究第69-71页
        4.3.4 柴油中正构烷烃的降解研究第71-74页
    4.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Pseudomonas sp. LKY-5 产生的表面活性剂提取及其特性研究第76-88页
    5.1 实验材料第76-78页
        5.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76-78页
        5.1.2 培养基第78页
        5.1.3 菌源第78页
    5.2 实验方法第78-80页
        5.2.1 碳源优化第78页
        5.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分离及薄层色谱(TLC)分析第78页
        5.2.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鉴定第78-79页
        5.2.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分析第79页
        5.2.5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研究第79-80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0-86页
        5.3.1 碳源优化第80页
        5.3.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化学组分分析及鉴定第80-82页
        5.3.3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分析第82-84页
        5.3.4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研究第84-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六章 Pseudomonas sp. LKY-5 在二苯并噻吩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第88-98页
    6.1 实验材料第88-90页
        6.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第88-89页
        6.1.2 培养基第89页
        6.1.3 菌源第89-90页
    6.2 实验方法第90-92页
        6.2.1 土样采集第90页
        6.2.2 土样理化性质测定第90页
        6.2.3 土样微生物数量测定第90页
        6.2.4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第90-91页
        6.2.5 土样中DBT浓度测定第91-92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2-96页
        6.3.1 土样基本性质分析第92-93页
        6.3.2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第93-96页
    6.4 本章小结第96-9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98-101页
    7.1 结论第98-100页
    7.2 建议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8页
附录第118-12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7-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超声波透射法的灌注桩桩身缺陷分析与判定
下一篇:面向流量经营敏捷推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