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引汉济渭旅游风景区旅游价值评估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景区旅游价值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国外景区旅游价值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中国当前景区旅游价值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3.3 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9-27页 |
2.1 资源与旅游资源 | 第19-20页 |
2.1.1 资源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1.2 旅游资源概念的划分 | 第19-20页 |
2.2 价值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劳动价值论 | 第20-22页 |
2.2.2 效用价值论 | 第22页 |
2.3 旅游价值分类系统 | 第22-27页 |
2.3.1 旅游价值概念 | 第22-23页 |
2.3.2 国外旅游价值分类研究 | 第23-25页 |
2.3.3 国内旅游价值分类研究 | 第25-27页 |
第3章 陕西省引汉济渭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概况 | 第27-38页 |
3.1 研究区地理区位概况 | 第27-30页 |
3.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7-28页 |
3.1.2 研究区区位分析 | 第28页 |
3.1.3 研究区地质地貌 | 第28-30页 |
3.1.4 研究区气候条件 | 第30页 |
3.2 研究区旅游资源概况 | 第30-34页 |
3.2.1 旅游资源分类 | 第30页 |
3.2.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30-34页 |
3.3 研究区人文资源概况 | 第34-35页 |
3.4 研究区周边社会经济概况 | 第35-38页 |
3.4.1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 | 第35-36页 |
3.4.2 研究区周边社会经济水平 | 第36-38页 |
第4章 陕西省引汉济渭旅游区旅游市场分析 | 第38-48页 |
4.1 陕西省旅游发展概述 | 第38-39页 |
4.1.1 陕西省旅游市场分析 | 第38页 |
4.1.2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趋势 | 第38-39页 |
4.2 旅游区周边市场分析 | 第39-41页 |
4.2.1 西安市场 | 第39-40页 |
4.2.2 甘肃旅游市场—以兰州为例 | 第40页 |
4.2.3 川渝市场 | 第40-41页 |
4.2.4 汉中市场 | 第41页 |
4.2.5 安康市场 | 第41页 |
4.3 研究区旅游产品体系概况 | 第41-45页 |
4.3.1 研究区旅游产品体系 | 第41-42页 |
4.3.2 旅游区功能区划分 | 第42-44页 |
4.3.3 旅游线路 | 第44-45页 |
4.4 研究区市场定位 | 第45-48页 |
4.4.1 总体定位 | 第45页 |
4.4.2 形象定位 | 第45-46页 |
4.4.3 功能定位 | 第46-47页 |
4.4.4 目标定位 | 第47-48页 |
第5章 陕西省引汉济渭旅游区旅游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 第48-52页 |
5.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8-49页 |
5.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49-50页 |
5.3 评价指标分析 | 第50-52页 |
第6章 陕西省引汉济渭旅游区旅游价值评价 | 第52-62页 |
6.1 评价方法简述 | 第52-54页 |
6.1.1 德尔菲法 | 第52页 |
6.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2-54页 |
6.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6页 |
6.2.1 权重确定流程 | 第54页 |
6.2.2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5页 |
6.2.3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5-56页 |
6.3 评价过程及结果 | 第56-62页 |
6.3.1 因子评价 | 第56-58页 |
6.3.2 因素评价过程 | 第58-60页 |
6.3.3 综合评价过程 | 第60页 |
6.3.4 评价结果小结 | 第60-62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1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