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题目释义 | 第8-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养心殿建筑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 第12页 |
1.3.2 样式房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3.3 宫廷史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定名勘误与著录 | 第16-43页 |
2.1 现有研究与记载综述 | 第16-24页 |
2.1.1 关于样式房与烫样 | 第16-17页 |
2.1.2 关于本文所涉及烫样的记载 | 第17-24页 |
2.2 地段判断 | 第24-33页 |
2.2.1 养心殿 | 第24-30页 |
2.2.2 养心殿院落与烫样地盘的对比 | 第30-33页 |
2.3 烫样定名 | 第33-36页 |
2.3.1 类型 | 第34页 |
2.3.2 功用及时代猜想 | 第34-36页 |
2.4 著录信息 | 第36-43页 |
第3章 养心殿空间 | 第43-77页 |
3.1 史料情况 | 第43-46页 |
3.1.1 内务府档案 | 第43-45页 |
3.1.2 官方记载 | 第45页 |
3.1.3 民间笔记 | 第45-46页 |
3.2 养心殿相关图样整理 | 第46-47页 |
3.3 养心殿历史沿革 | 第47-50页 |
3.4 养心殿东暖阁室内空间沿革 | 第50-74页 |
3.4.1 雍正至嘉庆时期 | 第51-52页 |
3.4.2 道光至同治朝时期 | 第52-72页 |
3.4.3 光绪朝至今 | 第72-74页 |
3.5 东暖阁与“养心殿喜寿棚”烫样 | 第74-77页 |
第4章 宫廷戏剧演出 | 第77-99页 |
4.1 文献情况 | 第77-79页 |
4.1.1 一手史料 | 第77-78页 |
4.1.2 后人研究 | 第78-79页 |
4.2 宫廷演剧空间 | 第79-89页 |
4.2.1 戏台分类 | 第79-80页 |
4.2.2 各类演剧空间分析 | 第80-87页 |
4.2.3 养心殿戏台的定位 | 第87-89页 |
4.3 宫廷演出形式 | 第89-93页 |
4.3.1 清宫演出戏剧种类 | 第89-90页 |
4.3.2 宫廷戏剧目 | 第90-93页 |
4.4 与养心殿相关的戏剧演出 | 第93-99页 |
4.4.1 养心殿戏剧演出形式 | 第93-98页 |
4.4.2 养心殿烫样戏台身世猜想 | 第98-99页 |
第5章 烫样设计制作研究 | 第99-122页 |
5.1 烫样零件拆解 | 第99-105页 |
5.1.1 地盘 | 第99-100页 |
5.1.2 明瓦窗 | 第100页 |
5.1.3 明瓦木棚立面 | 第100-102页 |
5.1.4 木棚顶棚 | 第102-103页 |
5.1.5 戏台 | 第103-105页 |
5.1.6 戏台吊顶 | 第105页 |
5.2 拼装错误与修复建议 | 第105-111页 |
5.3 烫样比例研究 | 第111-116页 |
5.3.1 烫样中地盘图比例研究 | 第111-114页 |
5.3.2 烫样木棚设计猜想 | 第114-116页 |
5.4 烫样制作错误产生猜想 | 第116-122页 |
5.4.1 烫样自身尺度与烫样贴签标注尺度的不同错误方式 | 第116-117页 |
5.4.2 制作流程的猜想 | 第117-12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2-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致谢 | 第129-131页 |
附录A 养心殿相关档案信息整理 | 第131-152页 |
附录B 养心殿相关昇平署档案摘录 | 第152-17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