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22-3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3页 |
1.2 国内外光学层析技术研究进展 | 第23-34页 |
1.2.1 光学投影层析法 | 第24-27页 |
1.2.2 光线偏折层析法 | 第27-29页 |
1.2.3 光学干涉层析法 | 第29-34页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完成的工作 | 第34-35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5-37页 |
2 光学层析三维折射率场重构数学模型建立 | 第37-58页 |
2.1 Radon变换 | 第37-39页 |
2.2 傅里叶切片定理 | 第39-41页 |
2.3 滤波反投影算法 | 第41-44页 |
2.3.1 连续采样滤波反投影算法 | 第41-43页 |
2.3.2 离散采样滤波反投影算法 | 第43-44页 |
2.4 代数重构算法 | 第44-48页 |
2.4.1 离散网格模型建立 | 第44-45页 |
2.4.2 权重因子计算 | 第45-46页 |
2.4.3 代数重构算法实现 | 第46-48页 |
2.5 滤波反投影算法与代数重构算法比较 | 第48-56页 |
2.5.1 待重构网格数变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2.5.2 投影角度数变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2.5.3 投影光线条数变化对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双波前偏折型径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 | 第58-80页 |
3.1 系统总体布局 | 第58-60页 |
3.2 偏折型环形径向剪切干涉系统结构设计 | 第60-65页 |
3.2.1 传统径向剪切干涉仪 | 第61-62页 |
3.2.2 偏折型环形径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系统 | 第62-65页 |
3.3 波前位相解调算法实现 | 第65-71页 |
3.3.1 傅里叶空间位相调制解调技术 | 第65-68页 |
3.3.2 偏折型环形径向剪切干涉波前重建算法 | 第68-71页 |
3.4 有限角度中心遮挡三维折射率分布重构 | 第71-78页 |
3.4.1 双调和样条插值技术 | 第72-74页 |
3.4.2 双调和样条插值代数重构算法 | 第74-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 | 第80-120页 |
4.1 系统总体布局 | 第80-81页 |
4.2 交叉光栅横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技术 | 第81-90页 |
4.2.1 交叉光栅横向剪切干涉剪切率选择 | 第82-84页 |
4.2.2 级次选择窗口参数计算 | 第84-87页 |
4.2.3 系统误差分析与消除 | 第87-90页 |
4.3 改进哈特曼模板横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 | 第90-91页 |
4.4 随机编码混合光栅横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技术 | 第91-106页 |
4.4.1 理想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光栅研究 | 第93页 |
4.4.2 随机编码混合光栅设计 | 第93-95页 |
4.4.3 随机编码光栅参数优化与仿真 | 第95-106页 |
4.5 波前位相解调算法实现 | 第106-113页 |
4.5.1 剪切波前的位相解调 | 第107-109页 |
4.5.2 差分Zernike多项式拟合位相重建算法 | 第109-111页 |
4.5.3 波前微分傅里叶变换位相重建算法 | 第111-112页 |
4.5.4 大剪切率傅里叶变换位相重建算法 | 第112-113页 |
4.6 迭代约束滤波反投影三维折射率重构技术 | 第113-118页 |
4.6.1 一致性原理 | 第114-115页 |
4.6.2 迭代约束滤波反投影算法 | 第115-11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5 剪切干涉光学层析三维折射率分布重构实验 | 第120-136页 |
5.1 大口径双波前偏折型径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实验 | 第120-126页 |
5.1.1 实验系统搭建 | 第120-122页 |
5.1.2 偏折型环形径向剪切干涉图获取与波前畸变重建 | 第122-124页 |
5.1.3 偏折型环形径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实验 | 第124-126页 |
5.2 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实验 | 第126-135页 |
5.2.1 交叉光栅横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实验 | 第126-127页 |
5.2.2 随机编码混合光栅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波前检测实验 | 第127-131页 |
5.2.3 四波前横向剪切干涉三维折射率场重构实验 | 第131-13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6.1 本论文完成工作总结 | 第136-138页 |
6.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6.3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