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9页 |
2.1 淮河流域基本概况 | 第17-21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17-18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18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18-19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19-20页 |
2.1.5 社会经济 | 第20-21页 |
2.2 区域地质 | 第21页 |
2.2.1 地层 | 第21页 |
2.2.2 构造 | 第21页 |
2.3 水文地质 | 第21-26页 |
2.3.1 地下水类型 | 第21-24页 |
2.3.2 地下水化学成分 | 第24页 |
2.3.3 地下水系统划分 | 第24-25页 |
2.3.4 地下水补给条件及循环特征 | 第25-26页 |
2.4 淮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 第26-29页 |
2.4.1 地下水开采 | 第26-27页 |
2.4.2 地下水水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29-47页 |
3.1 基于DRASTIC的地下水本质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29-34页 |
3.1.1 DRASTIC方法原理 | 第29-30页 |
3.1.2 DRASTIC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3.1.3 DRASTIC方法评分标准 | 第32-34页 |
3.1.4 DRASTIC方法权重 | 第34页 |
3.1.5 DRSATIC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数 | 第34页 |
3.2 基于AHP改进的特殊脆弱性评价方法 | 第34-47页 |
3.2.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35页 |
3.2.2 层次分析法构建 | 第35-42页 |
3.2.3 评价指标调整分析 | 第42-44页 |
3.2.4 评价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 | 第44-45页 |
3.2.5 特殊脆弱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 第47-69页 |
4.1 地下水本质脆弱性评价 | 第47-59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4.1.2 评分标准 | 第48-50页 |
4.1.3 评价权重 | 第50页 |
4.1.4 各指标分布图 | 第50-55页 |
4.1.5 本质脆弱性分布 | 第55-59页 |
4.2 基于AHP改进的特殊脆弱性评价 | 第59-69页 |
4.2.1 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及其特征 | 第59-62页 |
4.2.2 特殊脆弱性评价结果验证 | 第62-64页 |
4.2.3 本质脆弱性与特殊脆弱性对比 | 第64-6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9-72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