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过劳死”基本问题概述 | 第14-20页 |
1.1 “过劳死”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1.1 与“过劳死”有关的案例 | 第14-15页 |
1.1.2 “过劳死”案引发的思考 | 第15-16页 |
1.2 “过劳死”的概念阐释 | 第16-18页 |
1.2.1 社会医学视角下的“过劳死” | 第16-17页 |
1.2.2 法学视角下的“过劳死” | 第17-18页 |
1.3 “过劳死”的构成要件分析 | 第18-20页 |
1.3.1 过劳事实的客观存在 | 第18-19页 |
1.3.2 死亡事实的发生 | 第19页 |
1.3.3 过劳与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现状之评析 | 第20-24页 |
2.1 我国“过劳死”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20-21页 |
2.2 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2.2.1 “工时、工资标准”脱离实际 | 第21-22页 |
2.2.2 劳动监察处罚力度薄弱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工伤模式下的过劳死损害赔偿制度 | 第24-30页 |
3.1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述评 | 第24-26页 |
3.1.1 过劳死的工伤要件分析 | 第24-25页 |
3.1.2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具体内容 | 第25页 |
3.1.3 工伤认定程序的缺陷 | 第25-26页 |
3.2 过劳死适用工伤保险制度的困境 | 第26-30页 |
3.2.1 工伤概念界定模糊 | 第27-28页 |
3.2.2 “双工+48小时”认定标准的困惑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侵权赔偿模式下的过劳死损害赔偿制度 | 第30-36页 |
4.1 过劳死侵权要件分析 | 第30-32页 |
4.1.1. 用人单位存在违法用工的事实 | 第30-31页 |
4.1.2 过度劳动 | 第31页 |
4.1.3 劳动者过度劳动并非自愿 | 第31-32页 |
4.1.4 因果关系 | 第32页 |
4.2 过劳死的民事侵权赔偿制度 | 第32-36页 |
4.2.1 民事侵权赔偿制度与工伤保险制度比较 | 第33页 |
4.2.2 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优势 | 第33-34页 |
4.2.3 民事侵权赔偿制度的不足 | 第34-36页 |
第五章 过劳死损害赔偿制度的选择与完善 | 第36-42页 |
5.1 制度选择——将过劳死纳入工伤认定的范围 | 第36-37页 |
5.2 制度构建——厘清过劳死认定制度 | 第37-39页 |
5.2.1 过劳死的认定标准 | 第37-38页 |
5.2.2 过劳死的认定程序 | 第38页 |
5.2.3 过劳死的举证责任 | 第38-39页 |
5.2.4 过劳死的赔偿标准 | 第39页 |
5.3 制度完善——革新过劳死相关配套制度 | 第39-42页 |
5.3.1 改革劳动监察体制,加强执法力度 | 第39-40页 |
5.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 第40页 |
5.3.3 树立劳动者健康意识,倡导适度劳动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