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夜蛾渤海湾迁飞规律及飞行能力研究
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甘蓝夜蛾 | 第9-12页 |
1.1.1 分布范围 | 第9页 |
1.1.2 形态特点 | 第9页 |
1.1.3 发生规律 | 第9-10页 |
1.1.4 生活习性 | 第10-11页 |
1.1.5 寄主植物 | 第11页 |
1.1.6 危害程度 | 第11页 |
1.1.7 天敌种类 | 第11-12页 |
1.2 昆虫迁飞概述 | 第12-13页 |
1.3 昆虫迁飞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1 传统迁飞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昆虫雷达研究技术 | 第14页 |
1.4 昆虫迁飞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昆虫迁飞特点 | 第15页 |
1.4.2 环境调控 | 第15-17页 |
1.4.2.1 温湿度 | 第15-16页 |
1.4.2.2 气象 | 第16页 |
1.4.2.3 光照强度和光周期 | 第16页 |
1.4.2.4 食物质量和种群密度 | 第16-17页 |
1.4.3 遗传调控 | 第17-18页 |
1.4.4 激素调控 | 第18页 |
1.4.5 能源物质 | 第18-19页 |
1.4.6 飞行能力 | 第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3.1 试验地点 | 第20页 |
3.2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3.2.1 供试虫源 | 第20-21页 |
3.2.1.1 野外迁飞种群 | 第21页 |
3.2.1.2 实验室种群 | 第21页 |
3.2.2 人工饲料 | 第2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3.3.1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和田间系统观察 | 第21-22页 |
3.3.2 卵巢解剖 | 第22页 |
3.3.3 飞行能力测定 | 第22-23页 |
3.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3-24页 |
3.3.4.1 高空测报灯系统监测和卵巢解剖 | 第23-24页 |
3.3.4.2 飞行能力测定 | 第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36页 |
4.1 年际性和季节性种群动态 | 第24-27页 |
4.2 性别比例、交配率和卵巢发育 | 第27-31页 |
4.2.1 性别比例 | 第27页 |
4.2.2 交配率 | 第27-29页 |
4.2.3 卵巢发育 | 第29-31页 |
4.3 不同日龄实验室种群甘蓝夜蛾的飞行能力 | 第31页 |
4.3.1 平均飞行速率 | 第31页 |
4.3.2 平均飞行时间 | 第31页 |
4.3.3 平均飞行距离 | 第31页 |
4.4 不同性别实验室种群甘蓝夜蛾的飞行能力 | 第31-32页 |
4.5 不同交配状态实验室种群甘蓝夜蛾的飞行能力 | 第32-36页 |
4.6 甘蓝夜蛾野外迁飞种群飞行能力 | 第36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5.1 结论 | 第36-37页 |
5.1.1 甘蓝夜蛾越海迁飞规律 | 第36页 |
5.1.2 甘蓝夜蛾卵巢发育现象 | 第36页 |
5.1.3 甘蓝夜蛾飞行能力研究 | 第36-37页 |
5.2 讨论 | 第37-40页 |
5.2.1 甘蓝夜蛾越海迁飞规律 | 第37页 |
5.2.2 甘蓝夜蛾卵巢发育现象 | 第37-38页 |
5.2.3 甘蓝夜蛾飞行能力研究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5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ABSTRACT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