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高温甲烷化催化剂规模化制备及其工业性应用试验研究

摘要第3-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第18-5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21页
        1.1.1 天然气市场需求第18-19页
        1.1.2 煤制天然气技术第19-21页
            1.1.2.1 合成气甲烷化第20页
            1.1.2.2 焦炉煤气甲烷化第20-21页
    1.2 煤制天然气技术进展第21-34页
        1.2.1 甲烷化反应第21-24页
            1.2.1.1 反应机理第22-23页
            1.2.1.2 热力学分析第23-24页
        1.2.2 催化剂第24-28页
            1.2.2.1 活性组份第25-26页
            1.2.2.2 载体第26-27页
            1.2.2.3 制备方法第27-28页
        1.2.3 甲烷化工艺第28-31页
            1.2.3.1 托普索技术第28-29页
            1.2.3.2 戴维技术第29-30页
            1.2.3.3 鲁奇技术第30-31页
            1.2.3.4 其他技术第31页
        1.2.4 工业化现状第31-34页
            1.2.4.1 国外现状第31-32页
            1.2.4.2 国内现状第32-34页
    1.3. 甲烷化反应的关键问题第34-36页
        1.3.1 硫中毒第34-35页
        1.3.2 积炭第35页
        1.3.3 烧结第35-36页
    1.4 耐高温甲烷化催化剂研究进展第36-38页
        1.4.1 添加助剂第36-37页
        1.4.2 制备复合载体第37-38页
        1.4.3 耐高温载体第38页
        1.4.4 改进制备方法第38页
    1.5 研究思路第38-41页
    1.6 论文研究内容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52页
第二章 实验总述第52-60页
    2.1 实验用试剂和设备第52-53页
    2.2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53-55页
    2.3 产物分析及数据处理第55页
        2.3.1 产物分析第55页
        2.3.2 数据处理第55页
    2.4. 催化剂表征第55-60页
        2.4.1 N_2吸附第55-56页
        2.4.2 物相组成测定第56页
        2.4.3 程序升温还原第56页
        2.4.4 H_2化学吸附第56-57页
        2.4.5 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RS-MS)第57页
        2.4.6 SEM及SEM-EDS第57页
        2.4.7 表面形貌观察第57页
        2.4.8 X光电子能谱第57-58页
        2.4.9 拉曼光谱分析第58-60页
第三章 合成气甲烷化体系的热力学分析第60-84页
    3.1 前言第60-61页
    3.2 反应体系平衡常数计算第61-67页
        3.2.1 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第61-62页
        3.2.2 平衡常数计算第62-63页
        3.2.3 结果分析第63-67页
    3.3 平衡组成的热力学计算第67-80页
        3.3.1 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第68-71页
        3.3.2 H_2/CO的影响第71-72页
        3.3.3 H_2O的影响第72-74页
        3.3.4 CO_2的影响第74-76页
        3.3.5 CH_4的影响第76-78页
        3.3.6 工业气氛下热力学分析第78-80页
    3.4 小结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4页
第四章 微波辐射制备高分散Ni-Ce/γ-Al_2O_3催化剂研究第84-104页
    4.1 前言第84-85页
    4.2 实验部分第85-86页
        4.2.1 催化剂制备第85页
        4.2.2 活性评价第85-86页
    4.3 甲烷化反应活性测试结果第86-88页
        4.3.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86页
        4.3.2 空速的影响第86-87页
        4.3.3 反应压力的影响第87-88页
    4.4 催化剂表征第88-94页
        4.4.1 H_2-TPR第88-90页
        4.4.2 XRD第90-91页
        4.4.3 H_2化学吸附第91-92页
        4.4.4 TPSR-MS第92-93页
        4.4.5 XPS第93-94页
    4.5 游离态NiO的形成机理及其催化作用第94-97页
        4.5.1 游离态NiO的影响因素第94-95页
        4.5.2 游离态NiO的形成机理第95-97页
            4.5.2.1 传统加热模型第95-96页
            4.5.2.2 微波加热模型第96-97页
    4.6 小结第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4页
第五章 均匀沉淀法制备高热稳定性Ni-Al_2O_3催化剂研究第104-136页
    5.1 引言第104-106页
    5.2 实验部分第106页
        5.2.1 均匀沉淀法制备Ni-Al_2O_3催化剂第106页
        5.2.2 共沉淀法制备Ni-Al_2O_3催化剂第106页
        5.2.3 催化剂活性评价第106页
    5.3 Ni含量对Ni-Al_2O_3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106-115页
        5.3.1 活性评价结果第106-107页
        5.3.2 结构表征第107-115页
            5.3.2.1 N_2吸附第107-109页
            5.3.2.2 XRD第109-111页
            5.3.2.3 H_2-TPR第111-112页
            5.3.2.4 H_2化学吸附第112-113页
            5.3.2.5 XPS第113-114页
            5.3.2.6 Ramann光谱第114-115页
    5.4 焙烧温度对Ni-Al_2O_3催化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第115-122页
        5.4.1 活性评价结果第115-116页
        5.4.2 结构表征第116-122页
            5.4.2.1 N_2吸附第116-117页
            5.4.2.2 XRD第117-119页
            5.4.2.3 H_2-TPR第119-120页
            5.4.2.4 H_2化学吸附第120-121页
            5.4.2.5 XPS第121-122页
            5.4.2.6 Raman光谱第122页
    5.5 均匀沉淀法与共沉淀法的比较分析第122-130页
        5.5.1 低温反应活性第122-123页
        5.5.2 高温热稳定性第123-124页
        5.5.3 结构表征第124-130页
            5.5.3.1 N_2吸附第124-125页
            5.5.3.2 XRD第125-127页
            5.5.3.3 H_2-TPR第127-128页
            5.5.3.4 H_2化学吸附第128页
            5.5.3.5 XPS第128-129页
            5.5.3.6 Raman光谱第129页
            5.5.3.7 SEM第129-130页
            5.5.3.8 讨论第130页
    5.6 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6页
第六章 催化剂高温稳定性实验研究第136-142页
    6.1 引言第136页
    6.2 催化剂第136-137页
        6.2.1 TGJ-L催化剂第136页
        6.2.2 TGJ-H催化剂第136页
        6.2.3 工业催化剂第136-137页
    6.3 TGJ-L型与TGJ-H型催化剂使用寿命评价第137页
    6.4 TGJ-H型催化剂与工业催化剂性能对比第137-138页
    6.5 催化剂物性分析第138-139页
    6.6 小结第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2页
第七章 焦炉煤气制SNG工业性试验研究第142-160页
    7.1 前言第142-143页
    7.2 工业性试验方案第143-145页
        7.2.1 TGJ-L催化剂第143页
        7.2.2 列管式水冷反应器第143-144页
        7.2.3 反应工艺流程第144-145页
    7.3 试验运行数据及结果分析第145-154页
        7.3.1 有循环工况第146-148页
        7.3.2 无循环工况第148-150页
        7.3.3 补充CO_2工况第150-152页
        7.3.4 稳定性研究第152-154页
    7.4 催化剂积炭及失活行为研究第154-158页
        7.4.1 积炭物种分析第154-156页
        7.4.2 催化剂硫中毒分析第156-158页
    7.5 小结第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60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0-164页
    8.1 结论第160-162页
    8.2 创新之处第162页
    8.3 展望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168页
博士学习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68-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下一篇:流感病毒聚合酶陷阱系统抑制流感病毒复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