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9页 |
1.2 遗传多样性 | 第19-24页 |
1.2.1 遗传多样性定义 | 第19-20页 |
1.2.2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 灰木莲研究概述 | 第24-29页 |
1.3.1 木兰科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24-25页 |
1.3.2 灰木莲生物学特性 | 第25-26页 |
1.3.3 灰木莲引种栽培情况 | 第26-28页 |
1.3.4 灰木莲木材及其他利用 | 第28-29页 |
1.3.5 灰木莲抗逆性研究 | 第29页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29-30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灰木莲种源/家系种子形态性状研究 | 第31-41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2.2.1 灰木莲种子形态特征 | 第33-35页 |
2.2.2 灰木莲种子形态变异分析 | 第35-37页 |
2.2.3 灰木莲种源种子形态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2.2.4 灰木莲种子形态性状聚类分析 | 第39页 |
2.3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灰木莲苗期生长性状变异 | 第41-5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第4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2.1 灰木莲苗高和地径生长变异分析 | 第43-45页 |
3.2.2 灰木莲苗期生长阶段的特性 | 第45-47页 |
3.2.3 1.5年生灰木莲苗生长变异分析 | 第47-49页 |
3.2.4 苗期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3.2.5 不同种源灰木莲苗期生长聚类分析 | 第50-51页 |
3.3 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灰木莲苗期叶片形态性状变异 | 第53-76页 |
4.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54-55页 |
4.1.1 灰木莲叶形态观测 | 第54页 |
4.1.2 气孔形态观测 | 第54-55页 |
4.1.3 数据分析 | 第5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5-72页 |
4.2.1 叶片形态性状分析 | 第55-59页 |
4.2.2 灰木莲显微形态特征分析 | 第59-65页 |
4.2.3 叶表型性状的极差变异分析 | 第65-67页 |
4.2.4 叶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67-70页 |
4.2.5 叶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70-72页 |
4.3 小结 | 第72-76页 |
第五章 灰木莲苗期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 第76-88页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76-77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77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7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7-86页 |
5.2.1 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77-78页 |
5.2.2 不同种源灰木莲光合参数测定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5.2.3 灰木莲不同种源的光合性状变异分析 | 第80-81页 |
5.2.4 灰木莲光合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 第81-83页 |
5.2.5 灰木莲主要光合性状聚类分析 | 第83-84页 |
5.2.6 影响灰木莲净光合速率的生理因子分析 | 第84-86页 |
5.3 小结 | 第86-88页 |
第六章 基于表型性状灰木莲种源综合选育评价 | 第88-98页 |
6.1 灰木莲综合选育数据来源 | 第88-89页 |
6.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89-91页 |
6.2.1 DTOPSIS法 | 第89-90页 |
6.2.2 灰色关联度法 | 第90-9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1-97页 |
6.3.1 DTOPSIS分析 | 第91-93页 |
6.3.2 灰色关联度法 | 第93-95页 |
6.3.3 灰木莲种源综合评价结果 | 第95-97页 |
6.4 小结 | 第97-98页 |
第七章 灰木莲种质资源SSR变异分析 | 第98-114页 |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9-104页 |
7.1.1 试验材料 | 第99-100页 |
7.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100-101页 |
7.1.3 试验方法 | 第101-103页 |
7.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103-104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104-112页 |
7.2.1 基因组DNA检测 | 第104-105页 |
7.2.2 灰木莲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05-112页 |
7.3 小结 | 第112-114页 |
7.3.1 灰木莲遗传多样性水平 | 第112页 |
7.3.2 灰木莲遗传结构 | 第112-11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4-122页 |
8.1 结论 | 第114-117页 |
8.2 讨论 | 第117-120页 |
8.2.1 灰木莲表型性状变异分析 | 第117-118页 |
8.2.2 灰木莲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18-120页 |
8.3 创新点和展望 | 第120-122页 |
8.3.1 创新点 | 第120页 |
8.3.2.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0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40-141页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