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6页 |
1 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 | 第13-16页 |
·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紧张性的调节 | 第14页 |
·内皮细胞对血液凝固的调节 | 第14页 |
·血管内皮细胞在肾小球选择性滤过中的作用 | 第14-15页 |
·内皮功能的调节 | 第15-16页 |
2 内皮功能紊乱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 | 第16-20页 |
·内皮源性舒张功能障碍 | 第16页 |
·内皮细胞与炎症反应 | 第16页 |
·ICAM-1与LFA-1的生物学作用与肾病进展 | 第16-20页 |
3 微血管内皮细胞与慢性肾脏病进展 | 第20-22页 |
·微血管内皮丢失 | 第20页 |
·微血管内皮丢失机制 | 第20-22页 |
4 黄芪黄酮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 第22-23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22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22页 |
·减轻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作用 | 第22页 |
·抗病毒作用 | 第22-23页 |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3页 |
·清除毒性代谢产物作用 | 第23页 |
·毒性作用 | 第23页 |
5 黄芪治疗肾脏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 | 第23-26页 |
·降低尿蛋白作用 | 第24页 |
·调节免疫淋巴细胞作用 | 第24页 |
·对T淋巴细胞作用 | 第24页 |
·对白细胞介素-2(IL-2)及IL-2受体(IL-2R)的作用 | 第24页 |
·对白细胞介素-6(IL-6)的作用 | 第24页 |
·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影响 | 第24页 |
·对水钠代谢的影响 | 第24-25页 |
·对高凝状态的影响 | 第25页 |
·治疗肾病的其他作用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材料及方法 | 第26-3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细胞来源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试剂和试液 | 第26页 |
·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 第26-27页 |
·部分溶液及其配制 | 第27-28页 |
·PBS(0.02M)的配制 | 第27页 |
·PBS(0.01M)的配制 | 第27页 |
·L-DMEM培养液的配制 | 第27页 |
·胰蛋白酶(0.25%)的配制 | 第27页 |
·PMN分离提取 | 第27-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试剂配制 | 第29页 |
·不同浓度毛蕊异黄酮溶液的配制 | 第29页 |
·TNFα(40ng/ml)的配制 | 第29页 |
·实验分组 | 第29页 |
·ECV-304细胞的培养 | 第29-30页 |
·培养 | 第29-30页 |
·消化传代 | 第30页 |
·冻存 | 第30页 |
·复苏 | 第30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标本的留取及操作 | 第30-33页 |
·ICAM-1检测 | 第30-32页 |
·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 | 第31页 |
·加样 | 第31页 |
·温育 | 第31页 |
·配液 | 第31页 |
·洗涤 | 第31页 |
·加酶 | 第31页 |
·温育 | 第31页 |
·洗涤 | 第31-32页 |
·显色 | 第32页 |
·终止 | 第32页 |
·测定 | 第32页 |
·LFA-1检测 | 第32-33页 |
·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 | 第32页 |
·加样 | 第32-33页 |
·温育 | 第33页 |
·配液 | 第33页 |
·洗涤 | 第33页 |
·加酶 | 第33页 |
·温育 | 第33页 |
·洗涤 | 第33页 |
·显色 | 第33页 |
·终止 | 第33页 |
·测定 | 第33页 |
3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4-36页 |
·毛蕊异黄酮对TNFα诱导ECV304细胞培养液中ICAM-1表达的影响 | 第34-35页 |
·毛蕊异黄酮对TNFα诱导ECV304细胞培养液中LFA-1表达的影响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40页 |
1 ICAM-1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页 |
2 LFA-1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页 |
3 LFA-1与ICAM-1的协同刺激信号及结合能力的调节 | 第36-37页 |
4 ICAM-1与LFA-1的受体/配体效应促进CKD进展 | 第37-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1.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