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时空演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建设用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建设用地效率评价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5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区域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时段 | 第20-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2.1.1 城市建设用地 | 第21页 |
2.1.2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 第21-22页 |
2.1.3 效率 | 第22页 |
2.1.4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 第22-23页 |
2.1.5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24页 |
2.2.2 规模报酬理论 | 第24-25页 |
2.2.3 集聚理论 | 第25-26页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测算 | 第27-4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3.1.1 效率测定方法选择 | 第27-29页 |
3.1.2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 第29-32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5页 |
3.2.1 指标的选择 | 第32-34页 |
3.2.2 指标的解释与说明 | 第34-35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5-42页 |
3.3.1 总体特征 | 第36-38页 |
3.3.2 区域特征比较 | 第38-40页 |
3.3.3 不同级别行政区特征比较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 第43-57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4.1.1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 | 第43-45页 |
4.1.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4.2 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46-52页 |
4.2.1 总体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4.2.2 不同效率变化类型的城市特征分析 | 第48-52页 |
4.3 空间差异分析 | 第52-55页 |
4.3.1 总体空间差异分析 | 第52-53页 |
4.3.2 局部空间差异分析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5章 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8页 |
5.1 模型选择 | 第57-60页 |
5.1.1 模型基本形式 | 第58-60页 |
5.1.2 模型估计与检验方法 | 第60页 |
5.2 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设定 | 第60-62页 |
5.2.1 影响因素选择 | 第60-62页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62页 |
5.3 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5.3.1 模型设定与回归 | 第62-63页 |
5.3.2 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2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附录 | 第77-8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