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元节俗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15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中元节的流变 | 第16-25页 |
第一节 追根溯源:中元节的源起 | 第16-20页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盂兰盆节的衍变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隋唐时期:中元节的确立 | 第21-23页 |
第四节 两宋以降:中元节空前发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宋代中元节的时代背景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商业发展的社会生活 | 第25-28页 |
第二节 文官之治的制度保障 | 第28-29页 |
第三节 三教妙合的思想光辉 | 第29-33页 |
第三章 宋代中元节俗的内容和形式 | 第33-60页 |
第一节 民间传统节俗 | 第33-43页 |
一、祭祖 | 第33-35页 |
二、祀孤 | 第35-38页 |
三、放河灯 | 第38-41页 |
四、目连戏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中元道俗——斋醮 | 第43-50页 |
一、中元斋醮源起 | 第43-46页 |
二、皇室中元斋醮 | 第46-49页 |
三、民间设醮活动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中元佛俗——盂兰盆会 | 第50-56页 |
一、“盂兰盆”与“盂兰盆会” | 第50-52页 |
二、“盂兰盆”的唐宋演变 | 第52-53页 |
三、“盂兰盆会”的仪轨 | 第53-56页 |
第四节 宋代中元节的文化特征 | 第56-60页 |
一、节日市场商业化 | 第56-57页 |
二、宗教仪式民俗化 | 第57-58页 |
三、节俗形式娱乐化 | 第58-60页 |
第四章 从东京和临安看中元节俗的地域差异 | 第60-82页 |
第一节 《东京梦华录》所见北宋东京节俗 | 第60-65页 |
一、“梦华世界”的记忆——《东京梦华录》 | 第60-61页 |
二、北宋东京的中元节俗 | 第61-65页 |
第二节 《梦粱录》所见南宋临安节俗 | 第65-69页 |
一、《梦粱录》及其他南宋笔记 | 第65-66页 |
二、南宋临安的中元节俗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南北方节俗差异 | 第69-82页 |
一、北方主要节俗形式 | 第69-71页 |
二、南方主要节俗形式 | 第71-74页 |
三、地域差异性原因分析 | 第74-82页 |
第五章 从中元节看宋代三教文化 | 第82-101页 |
第一节 中元节与儒家的慎终追远 | 第82-85页 |
一、祖先崇拜与中元祭祖 | 第82-83页 |
二、儒家孝行观 | 第83-84页 |
三、中元节与追远 | 第84-85页 |
第二节 中元节与佛教的世俗化 | 第85-90页 |
一、佛教的轮回观 | 第85-86页 |
二、地藏信仰与佛教的中国化 | 第86-88页 |
三、盂兰盆与佛教的公益事业 | 第88-90页 |
第三节 中元节与道教的神仙信仰 | 第90-101页 |
一、道教的神仙 | 第90-93页 |
二、道教神仙与岁时节日 | 第93-98页 |
三、神仙信仰的伦理意义 | 第98-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