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土壤侵蚀原理 | 第14-16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4页 |
1.2.2 土壤侵蚀基本营力 | 第14页 |
1.2.3 土壤侵蚀类型 | 第14-15页 |
1.2.4 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放射性核素示踪土壤侵蚀的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3.1 放射性核素及其示踪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2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原理 | 第17-18页 |
1.4 核元素~7Be示踪土壤侵蚀研究 | 第18-30页 |
1.4.1 ~7Be的生成 | 第18-19页 |
1.4.2 大气中~7Be浓度研究 | 第19-20页 |
1.4.3 ~7Be的沉降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4.4 ~7Be的植物吸收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5 土壤中的~7Be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6 土壤侵蚀的~7Be应用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4.7 ~7Be与其他核素的土壤侵蚀联合示踪研究 | 第28-30页 |
1.5 核元素~7Be示踪土壤侵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42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3页 |
2.1.1 研究区自然气候特征 | 第32页 |
2.1.2 研究区地形地貌特征 | 第32-33页 |
2.1.3 研究区植被土壤特征 | 第33页 |
2.2 实验区坡地选择 | 第33-34页 |
2.2.1 野外资料收集 | 第33-34页 |
2.2.2 模型试验小区选择 | 第34页 |
2.2.3 研究区小流域坡地选择 | 第34页 |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第34-38页 |
2.3.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2.3.2 研究方案 | 第35-38页 |
2.4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38-40页 |
2.4.1 采样点布设 | 第38页 |
2.4.2 样品采集 | 第38页 |
2.4.3 样品处理 | 第38页 |
2.4.4 样品测试 | 第38-40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40页 |
2.6 本论文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0-42页 |
2.6.1 研究目标 | 第40-41页 |
2.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41-42页 |
第3章 宁镇地区~7Be沉降规律及地表分配特征 | 第42-61页 |
3.1 宁镇地区次降雨中的~7Be含量 | 第42-47页 |
3.1.1 次降雨雨水中~7Be浓度 | 第42-45页 |
3.1.2 次降雨过程中的~7Be浓度变化 | 第45-46页 |
3.1.3 次降雨过程的~7Be沉降 | 第46-47页 |
3.2 宁镇地区~7Be的沉降量 | 第47-53页 |
3.2.1 宁镇地区的~7Be沉降通量 | 第47-50页 |
3.2.2 ~7Be沉降的降水归一化参数 | 第50-51页 |
3.2.3 ~7Be沉降和降水量的关系 | 第51页 |
3.2.4 ~7Be干沉降研究 | 第51-53页 |
3.3 宁镇地区土壤中的~7Be | 第53-55页 |
3.3.1 土壤中~7Be的本底值 | 第53页 |
3.3.2 ~7Be在土壤中的深度分布 | 第53-54页 |
3.3.3 土壤中的~7Be与大气沉降 | 第54-55页 |
3.4 宁镇地区地表植物中的~7Be | 第55-59页 |
3.4.1 不同种类地表植物中的~7Be | 第56-57页 |
3.4.2 地表植物中~7Be的单位面积截留吸收量 | 第57-58页 |
3.4.3 不同地表植物对~7Be的截留吸收率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7Be示踪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 第61-76页 |
4.1 ~7Be示踪土壤侵蚀现有定量模型分析 | 第61-69页 |
4.1.1 白占国模型 | 第61-63页 |
4.1.2 Wilson模型 | 第63-64页 |
4.1.3 杨明义模型 | 第64页 |
4.1.4 Walling模型 | 第64-69页 |
4.2 短期土壤侵蚀的~7Be示踪新模型的构建 | 第69-72页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第69页 |
4.2.2 模型建立过程 | 第69-71页 |
4.2.3 基于地表植被覆盖的示踪模型修正 | 第71-72页 |
4.3 短期侵蚀的~7Be示踪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72-75页 |
4.3.1 实验区各剖面~7Be含量 | 第72-73页 |
4.3.2 实验区各点土壤侵蚀分析 | 第73-74页 |
4.3.3 ~7Be短期土壤侵蚀示踪模型验证结论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5章 宁镇地区黄棕壤坡地土壤侵蚀的~7Be示踪研究 | 第76-98页 |
5.1 研究时期黄棕壤坡地~7Be背景值的季节性变化 | 第76-79页 |
5.1.1 土壤中~7Be背景值点确定原则 | 第77页 |
5.1.2 土壤中~7Be背景值点的季节性大小 | 第77-78页 |
5.1.3 土壤中~7Be背景值点的剖面分布 | 第78-79页 |
5.2 研究区黄棕壤坡地土壤~7Be的空间分布 | 第79-85页 |
5.2.1 坡地土壤中~7Be的空间变异 | 第80-82页 |
5.2.2 坡地土壤中~7Be的剖面分布与拟合参数 | 第82-85页 |
5.3 研究区黄棕壤坡地的土壤侵蚀量计算 | 第85-86页 |
5.4 研究区黄棕壤坡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分析 | 第86-94页 |
5.4.1 撂荒地土壤侵蚀分析 | 第86-88页 |
5.4.2 茶园地土壤侵蚀分析 | 第88-90页 |
5.4.3 旱耕地土壤侵蚀分析 | 第90-91页 |
5.4.4 研究地区坡地土壤侵蚀速率比较分析 | 第91-94页 |
5.5 土壤坡面侵蚀速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96页 |
5.5.1 降雨因素 | 第94-95页 |
5.5.2 地貌部位 | 第95-96页 |
5.5.3 植物因素和土地利用方式 | 第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6章 宁镇地区~7Be和~(137)Cs、~(210)Pb_(ex)示踪土壤侵蚀的比较分析 | 第98-108页 |
6.1 宁镇地区表土中示踪核素分布特征对比研究 | 第98-101页 |
6.2 宁镇地区土壤侵蚀~(137)Cs和~(210)Pb_(ex)法计算结果 | 第101-104页 |
6.2.1 ~(137)Cs和~(210)Pb_(ex)背景值的确定 | 第101-102页 |
6.2.2 土壤侵蚀速率的~(137)Cs和~(210)Pb_(ex)法计算模型 | 第102-103页 |
6.2.3 不同坡地的~(137)Cs和~(210)Pb_(ex)示踪土壤侵蚀速率 | 第103-104页 |
6.3 宁镇地区~7Be、~(137)Cs和~(210)Pb_(ex)土壤侵蚀复合比较 | 第104-106页 |
6.3.1 ~7Be、~(137)Cs和~(210)Pb_(ex)土壤侵蚀速率比较 | 第104-105页 |
6.3.2 多核素联合示踪土壤侵蚀速率 | 第105-10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8-11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8-11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7.3 存在问题探讨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