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基础理论论文--油气水渗流力学论文

煤体注CO2置换CH4渗透率变化规律及对采收率影响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1 绪论第16-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煤岩注CO_2置换CH_4实验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7-18页
        1.2.2 煤体注CO_2置换CH_4后渗透率变化模型第18-20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21页
        1.4.2 技术路线第21-23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23-24页
2 煤对CO_2/CH_4及其二元气体吸附特征研究第24-42页
    2.1 煤表面化学特性与物理吸附基本理论第24页
    2.2 研究方案第24-26页
        2.2.1 实验煤样及设备第24-25页
        2.2.2 实验目的及方案第25-26页
    2.3 常温常压下气体吸附/解吸特征第26-34页
        2.3.1 单组分及其二元气体吸附解吸特征第26-30页
        2.3.2 二元气体吸附/解吸过程中气体组分变化特征第30-32页
        2.3.3 温度对煤样吸附气态CO_2、CH_4的影响第32-33页
        2.3.4 气体成分对CO_2、CH_4二元气体吸附性的影响第33-34页
    2.4 超临界状态下CO_2吸附/解吸特征第34-39页
        2.4.1 超临界CO_2的Gibbs吸附/解吸量特征第34-35页
        2.4.2 超临界CO_2的绝对吸附/解吸量特征第35-37页
        2.4.3 误差分析第37-38页
        2.4.4 温度对超临界状态CO_2吸附的影响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2页
3 煤体注CO_2置换CH_4特征实验研究第42-74页
    3.1 实验方案第42-43页
    3.2 温度对气态CO_2置换CH_4的影响第43-52页
        3.2.1 不同温度下CO_2置换CH_4实验特征分析第43-45页
        3.2.2 不同温度下置换过程中各相组分分离特征第45-49页
        3.2.3 不同温度下置换过程中气体吸附量特征第49-50页
        3.2.4 温度对气态CO_2置换CH_4效果的影响第50-52页
    3.3 CH_4平衡压力对注气态CO_2置换CH_4的影响第52-60页
        3.3.1 不同CH_4平衡压力下CO_2置换实验特征分析第52-54页
        3.3.2 不同CH_4压力下置换过程中各相组分分离特征第54-57页
        3.3.3 不同CH_4压力下置换过程中各气体吸附量特征第57-59页
        3.3.4 CH_4平衡压力对气态CO_2置换CH_4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3.4 超临界状态下CO_2置换CH_4特征研究第60-71页
        3.4.1 超临界CO_2置换CH_4实验特征分析第61-63页
        3.4.2 超临界CO_2置换CH_4过程中各相组分分离特征第63-66页
        3.4.3 超临界CO_2置换CH_4过程中气体吸附量特征第66-69页
        3.4.4 温度对超临界CO_2置换CH_4效果的影响第69-71页
    3.5 本章小结第71-74页
4 煤岩注CO_2置换CH_4渗透率变化实验研究第74-104页
    4.1 煤层注CO_2后储层渗透率变化机理第74-75页
    4.2 煤岩注CO_2置换中应变、渗透率变化物理模拟方案第75-80页
        4.2.1 实验样品及装置第75-77页
        4.2.2 实验方案及步骤第77-80页
    4.3 煤样吸附单组分气体后煤岩应变、渗透性变化特征第80-85页
        4.3.1 原煤试样吸附CH_4后煤岩渗透性变化特征第80-83页
        4.3.2 原煤试样吸附CO_2后煤岩渗透性变化特征第83-84页
        4.3.3 CH_4、CO_2吸附实验煤岩变形、渗透性特征对比第84-85页
    4.4 注CO_2置换过程中煤岩对气体的吸附特征第85-92页
        4.4.1 围压对置换过程中CO_2、CH_4吸附相浓度的影响第85-88页
        4.4.2 围压对置换过程中气体吸附量的影响第88-90页
        4.4.3 围压对注CO_2置换效果的影响第90-92页
    4.5 注CO_2置换后煤岩膨胀应变变化特征第92-98页
        4.5.1 各条件下置换实验中煤岩应变结果第92-96页
        4.5.2 围压对置换过程中煤岩应变影响第96-98页
    4.6 注CO_2置换后煤体渗透率变化特征第98-101页
    4.7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5 煤层注CO_2后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第104-126页
    5.1 模型假设条件第104-105页
    5.2 煤层注CO_2后渗透率数学模型的构建第105-115页
        5.2.1 煤层注 CO_2后煤基质变形数学模型第105-108页
        5.2.2 煤层注CO_2后排采过程中渗透率数学模型第108-114页
        5.2.3 煤层注CO_2后排采过程中渗透率空间变化模型第114-115页
    5.3 煤层注CO_2后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化规律第115-120页
        5.3.1 煤层注CO_2后解吸过程中煤基质变形规律第115-117页
        5.3.2 CO_2注入后排采过程中煤岩渗透率变化规律第117-120页
        5.3.3 CO_2注入后井控范围内渗透率空间变化规律第120页
    5.4 影响因素分析第120-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6页
6 煤层注CO_2后对煤层气井采收率的影响第126-142页
    6.1 煤层气垂直井采收率预测模型的构建第126-133页
        6.1.1 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关系第126-130页
        6.1.2 煤层气垂直井采收率预测模型第130-133页
    6.2 煤层注CO_2后煤层气井采收率预测模型的构建第133-135页
    6.3 研究区煤层气井采收率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135-140页
        6.3.1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35-136页
        6.3.2 煤层气井采收率预测第136-137页
        6.3.3 影响因素分析第137-140页
    6.4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7 结论与建议第142-146页
    7.1 结论第142-144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144-146页
参考 文献第146-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作者简介第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中上侏罗统礁滩储层地质研究
下一篇:滇东北晚二叠世煤型铌矿床的元素富集成矿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