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生态环境的区域主要农作物生物质能技术经济生态总量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可能源化秸秆总量评价 | 第15-16页 |
2.1.1 秸秆理论量和可获量评价 | 第15页 |
2.1.2 可能源化秸秆经济总量评价 | 第15-16页 |
2.2 秸秆生态还田 | 第16-18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8-21页 |
3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评价模型 | 第21-27页 |
3.1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潜力 | 第21-22页 |
3.2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资源密度 | 第22-23页 |
3.3 区域秸秆最大经济收集半径 | 第23-24页 |
3.4 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评价 | 第24-2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4 模型相关主要计算参数及发展情景设计 | 第27-37页 |
4.1 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设计 | 第27-29页 |
4.1.1 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概念 | 第27页 |
4.1.2 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的计算 | 第27-29页 |
4.2 区域农作物播种面积设计 | 第29-31页 |
4.2.1 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 第29-30页 |
4.2.2 各省市农作物播种面积预测 | 第30-31页 |
4.3 区域主要农作物单产设计 | 第31-34页 |
4.3.1 区域主要农作物种植比例设计 | 第31-32页 |
4.3.2 区域主要农作物单产设计 | 第32-34页 |
4.4 主要农作物草谷比及秸秆用途设计 | 第34页 |
4.5 秸秆能源化项目设计 | 第34-35页 |
4.6 发展情景设计 | 第35-3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区域主要农作物可能源化秸秆生态潜力 | 第37-41页 |
5.1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 | 第37-38页 |
5.2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资源构成 | 第38-39页 |
5.3 区域可能源化秸秆生态资源密度 | 第39-4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区域主要农作物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 | 第41-69页 |
6.1 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理论秸秆需求量 | 第41-45页 |
6.1.1 低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41-42页 |
6.1.2 中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42-43页 |
6.1.3 高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43-45页 |
6.2 不同秸秆能源化项目最大经济收集半径 | 第45-57页 |
6.2.1 低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45-49页 |
6.2.1.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45-46页 |
6.2.1.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46-48页 |
6.2.1.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48-49页 |
6.2.2 中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49-53页 |
6.2.2.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49-51页 |
6.2.2.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51-52页 |
6.2.2.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52-53页 |
6.2.3 高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53-57页 |
6.2.3.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53-55页 |
6.2.3.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55-56页 |
6.2.3.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56-57页 |
6.3 可能源化秸秆技术经济生态总量 | 第57-67页 |
6.3.1 低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58-61页 |
6.3.1.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58-59页 |
6.3.1.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59-60页 |
6.3.1.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60-61页 |
6.3.2 中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61-64页 |
6.3.2.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61-62页 |
6.3.2.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62-63页 |
6.3.2.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63-64页 |
6.3.3 高土壤生态最小保留量 | 第64-67页 |
6.3.3.1 年投资回报率0 | 第64-65页 |
6.3.3.2 年投资回报率5% | 第65-66页 |
6.3.3.3 年投资回报率10% | 第66-6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7 结论与建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附录Ⅰ | 第79-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