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依据和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拉拔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1.3.1 拉拔分类 | 第11-12页 |
1.3.2 拉拔系统研究进展及现状 | 第12-15页 |
1.3.3 拉拔机控制技术的应用概述 | 第15-16页 |
1.4 拉拔成形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4.1 拉拔成形工艺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2 拉拔成形分析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7-20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游动芯头穿芯空间定位误差分析 | 第22-33页 |
2.1 定位误差的来源与量化 | 第22-26页 |
2.1.1 V型块定位时外圆圆心定位误差分析 | 第22-26页 |
2.1.2 V型块运动误差产生的外圆圆心定位误差分析 | 第26页 |
2.1.3 芯杆挠度产生的外圆圆心定位误差分析 | 第26页 |
2.2 装配尺寸链的组成和分析 | 第26-28页 |
2.3 装配尺寸链的求解 | 第28页 |
2.4 芯头穿芯结构设计 | 第28-32页 |
2.4.1 芯头穿芯结构方案 | 第28-29页 |
2.4.2 方案验证 | 第29-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ADAMS的挠曲铜管分选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33-51页 |
3.1 铜管分选结构方案 | 第33-34页 |
3.2 铜管分选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3.3 单根铜管分选数值模拟 | 第35-45页 |
3.3.1 单根铜管分选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3.2 单根铜管分选技术指标的评价 | 第35-36页 |
3.3.3 单根铜管分选指标的影响分析 | 第36页 |
3.3.4 分选速度对单根铜管分选的影响 | 第36-40页 |
3.3.5 倾斜角度对单根铜管分选的影响 | 第40-42页 |
3.3.6 铜管挠度对单根铜管分选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 多根铜管分选数值模拟 | 第45-49页 |
3.4.1 多根铜管分选模型的建立 | 第45页 |
3.4.2 多根铜管分选效果指标构建 | 第45-46页 |
3.4.3 分选速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4 倾斜角度对分选效果的影响 | 第47-49页 |
3.5 铜管分选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薄壁铜管游动芯头拉拔机上料系统设计 | 第51-68页 |
4.1 铜管拉拔机上料系统设计要求 | 第51-52页 |
4.2 铜管拉拔机上料系统空间布局设计 | 第52-53页 |
4.3 上料系统各模块机械结构设计与选型 | 第53-62页 |
4.3.1 分选模块设计 | 第53-56页 |
4.3.2 输送模块设计 | 第56-57页 |
4.3.3 定位穿芯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4.3.4 双移位模块设计 | 第58-61页 |
4.3.5 送进模块设计 | 第61-62页 |
4.4 上料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第62-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薄壁铜管游动芯头拉拔成形过程影响研究 | 第68-87页 |
5.1 H62铜合金本构模型的构建 | 第68-71页 |
5.1.1 单向拉伸试验 | 第68页 |
5.1.2 弹粘塑性本构模型的建立 | 第68-71页 |
5.2 游动芯头拉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1-72页 |
5.2.1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第71页 |
5.2.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71-72页 |
5.2.3 接触类型与摩擦类型的选取 | 第72页 |
5.3 壁厚不均匀对游动芯头拉拔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72-78页 |
5.3.1 壁厚不均匀度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72-73页 |
5.3.2 壁厚不均匀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 | 第73-75页 |
5.3.3 壁厚不均匀对芯头轴向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75-76页 |
5.3.4 壁厚不均匀对摩擦力的影响分析 | 第76-77页 |
5.3.5 壁厚不均匀对等效应力应变的影响分析 | 第77-78页 |
5.4 摩擦系数对游动芯头拉拔过程的影响分析 | 第78-81页 |
5.4.1 摩擦系数对拉拔力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5.4.2 摩擦系数对游动芯头轴向位移的影响分析 | 第79-81页 |
5.5 游动芯头与固定芯头拉拔对比分析 | 第81-86页 |
5.5.1 有限元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81页 |
5.5.2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81-8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6.1 结论 | 第87-88页 |
6.2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