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马铃薯黄萎病 | 第12页 |
1.1.1 马铃薯简介 | 第12页 |
1.2 马铃薯黄萎病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1 马铃薯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 | 第12-13页 |
1.2.2 发病症状 | 第13页 |
1.2.3 马铃薯黄萎病的病原菌 | 第13-14页 |
1.3 马铃薯黄萎病的防治 | 第14-17页 |
1.3.1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4-15页 |
1.3.2 农业防治 | 第15页 |
1.3.3 化学防治 | 第15-16页 |
1.3.4 物理防治 | 第16页 |
1.3.5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1.3.6 生防真菌 | 第17页 |
1.4 木霉菌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1 木霉属真菌简介 | 第17-18页 |
1.4.2 利用木霉生防真菌病害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马铃薯黄萎病生防木霉菌的分离筛选 | 第19-26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1.1 供试样品 | 第19页 |
2.1.2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2.1.3 马铃薯品种 | 第19页 |
2.1.4 供试培养基 | 第19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2.2.1 生防木霉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19页 |
2.2.2 木霉菌的保存 | 第19-20页 |
2.2.3 平板拮抗活性测定 | 第20页 |
2.2.4 处理液的制备 | 第20页 |
2.2.5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 第20-21页 |
2.2.6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 第21页 |
2.2.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5页 |
2.3.1 木霉菌的分离 | 第21-22页 |
2.3.2 平板对峙拮抗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2.3.3 室内防治效果测定 | 第23页 |
2.3.4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 | 第23-25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5-26页 |
3 生防木霉菌菌株PT-29的鉴定 | 第26-2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3.1.3 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3.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6-27页 |
3.2 结果和分析 | 第27-28页 |
3.2.1 木霉菌株PT-29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27页 |
3.2.2 PT-29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27-28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4 木霉PT-29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9-36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4.1.2 供试试剂 | 第29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页 |
4.1.4 供试培养基 | 第29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4.2.1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页 |
4.2.2 不同温度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4.2.3 不同pH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2.4 不同碳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2.5 不同氮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2.6 光暗处理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页 |
4.2.7 微量元素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4.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4.3.1 不同类型培养基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1页 |
4.3.2 不同温度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跑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4.3.3 不同pH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2页 |
4.3.4 不同碳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32-33页 |
4.3.5 不同氮源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4.3.6 光暗处理对菌株PT-29菌落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4页 |
4.3.7 微量元素对菌株PT-29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35-36页 |
5 马铃薯品种对黄萎病抗性鉴定 | 第36-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6页 |
5.1.1 供试病原菌 | 第36页 |
5.1.2 供试马铃薯品种 | 第36页 |
5.1.3 供试培养基 | 第36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36-38页 |
5.2.1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大丽轮枝菌抗性的室内鉴定 | 第36页 |
5.2.2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大丽轮枝菌的田间抗性试验 | 第36-38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5.3.1 室内不同品种马铃薯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表现 | 第38-39页 |
5.3.2 供试马铃薯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下接种大丽轮枝菌后田间发病调查结果 | 第39-40页 |
5.3.3 供试马铃薯品种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圃中对大丽轮枝菌的抗性调查结果 | 第40-41页 |
5.3.4 不同年份马铃薯品种抗性比较 | 第41页 |
5.3.5 供试马铃薯病薯率和病情指数的对比 | 第41-42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6 马铃薯黄萎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 第44-60页 |
6.1 不同播期对马铃薯黄萎病的严重度和产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6.1.1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6.1.2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6.2 浇水频率对马铃薯黄萎病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6.2.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6.2.2 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6.2.3 讨论 | 第47页 |
6.3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严重度及产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6.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6.3.2 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6.3.3 讨论 | 第49页 |
6.4 不同接菌量对马铃薯黄萎病发生严重度、产量、品质的影响 | 第49-60页 |
6.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6.4.2 马铃薯还原糖、淀粉含量测定 | 第50-51页 |
6.4.3 马铃薯氮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1-53页 |
6.4.4 结果分析 | 第53-58页 |
6.4.5 讨论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